写方案网 > 学生范文 > 读后感 >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1

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等孝的名言俗语都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们,可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这篇散文讲的就是孝。

在封建社会中,孝极为重要,可那些孝基本都是建立在孩子没什么意识或无条件地服从下的,这些都不能叫孝。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而在封建社会中,仍然有人奉承这种孝,这种复古的思想,这种永远也跟不上思想潮流的习惯。他们认为前人流传下来的就一定是好的,值得学习的,值得传承的。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他们始终在一个地方转圈——复古。

抛开封建的光环,真正的孝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去刻意地作秀或者是一昧地驱使。就像在现代的生活中,孝不是等你犯了错误或后悔了然后装成很委屈的样子,噙着泪花对父母说一声“对不起”;也不是等你一夜暴富了之后就买这买那的送给父母;也不是在父母要求你做事时,你装模做样地瞒混过关,口中说着好了好了,其实心里想着该怎么样升级打过别人……真正的孝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尽量去分担父母的压力,去承担家庭的责任,去尽作为一个儿女应尽的义务,这才是孝。

此时又想到书上的一句话,鲁迅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孝顺的……以为孝无非是‘听话’,‘从命’……”这样的孝连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可是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还秉承着这样的思想呢?

正是因为“封建思想”,它禁锢了人们思考的能力,将人们像画地为牢一样禁在一个圈子里,跳不出来,也接收不到潮流的思想,所以才会落后,才会更加听信于封建。而做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发扬鲁迅先生的思想——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的强烈抨击。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2

《朝花夕拾》是伟大的作家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老师让我们在阅读课上读了次数。读过后,我感触很多。真是独一无二的品,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更是津津有味耐人寻味。

《朝花夕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恶习,用杜甫的一句话说:“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所言极是。但他们都受到了鲁迅的批判。

但是我们细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真是一种享受,流露出来那份天真烂漫富有童趣,眼前时不时出现了一幅自然画。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的自然心声,向往童年时的鲁迅,我仿佛看到了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朋友一起捕鸟,但由于性子急,总是捕下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讲故事,因为非常害怕到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炼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师严厉的批评,但也抵不住鲁迅先生的魄力,当他读书聚精会神时,却没有发现学生干各种各样的事,有的在跑神,有的再睡觉,但是鲁迅先生却在画的出神。

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富有童趣,令人回味,也许挡不住我心中的感慨吧!我真是太喜欢《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尤其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读起来倍受感慨回味无穷,真得像鲁迅先生一样,我真想重回童年,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那充满激情的童年。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3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应该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在过往的将来或是现在中国一定不再会被别人欺负,因为中国已在崛起!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4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5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去,本书记录了鲁迅回顾少时的故事,并借这些故事间接讽刺当代社会的黑暗,《朝花夕拾》,原来叫《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写的却全是幼年青年时期的事。

说实话,初读全书,我有种莫名的感觉,因为读了后我都不知道他讲了什么,除了有两篇我能读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因为这是我学过的课文。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中,鲁迅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肥皂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叶里蝉鸣,还有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充分描绘出百草园里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但当鲁迅要上学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的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寻找快乐,"折腊梅树、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

《藤野先生》一文彰显出入鲁迅崇高的爱国情怀。鲁迅为了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了去仙台学医,他想中国人首先得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国家才能富强,由此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他怀着远大抱负,一星就过,但这个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有一次放电影,他看见一个中国人就要被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旁边若无其事的看热闹。鲁迅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为了拯救中国人,鲁迅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虽然他知道,文学这条路有多么艰难。

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但其实,他把愤怒藏的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6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

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7

《朝花夕拾》是一部经典的散文集,也是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鲁迅是我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虽然是回忆性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和他自己的思想轨迹。

本书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作者以清新、平易、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有趣片断。

我最喜欢的是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在读故事和听故事里成长。都有自己难忘的“长妈妈”。在这篇故事里,鲁迅先生怀着真挚的感情,细致描写长妈妈的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让作者对长妈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长妈妈去世后,鲁迅深情地为她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的最为柔和的一面。

还有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想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梦想中的童年乐园。无论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是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从草间窜向云霄的云雀,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能从后窍喷出烟雾的斑蝥……哪一个不是我们的最爱!就算是园里有相传的美女蛇,却百倍增添了我的好奇!鲁迅先生把这些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在雪地中捕鸟的情景让我仿佛置身于令人神往的百草园!

这本书是不朽的经典之作,有极高的艺术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与思想深度和对我们后世的教育意义让我们品味不尽。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8

寒假里,我不仅读了《小狼小狼》,还读了一本《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 鲁迅 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 许鲁迅 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 师藤野 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但藤野先生工作是很认真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佩。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一视同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有一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死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 ‘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误”。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但对鲁迅不是很好,怂恿他吃冰,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憎恨衍太太。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9

对于《朝花夕拾》这本书,相信每个同学都不陌生,可是真正去读它,去品味它的人却不多。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这个大作家鲁迅,也听说过许多他写的短篇小说及散文。

从小学到初中,我读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学过许多关于他的文章。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是我以前学过的,但当我第二次读它,品味它的时候感觉又是一种味道。以前学的时候对鲁迅的文章只是有一个浅浅的了解。当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才感受到以前学习他文章的时候有太多的不足。

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虽然表面看起来都是写日常生活的,但当你认真的去品味的话,就可以明白所要表达的主题。他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语主题:即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处处都体现他是一个爱国者。从他的小说中可以体现他那种对封建社会的愤怒,和对当时社会黑暗的那种不满。

《狗•猫•鼠》表现了鲁迅先生同情弱小以及对虐待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儿时与保姆相处的情景,在文中,鲁迅先生充满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父亲的病》回忆了儿时父亲求医治病的种.种荒诞情景。以上的几篇,鲁迅先生采用了亲切动人的笔墨,记录了社会生活的一面,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浓淡相同的风俗画卷。

在这本《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他这篇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着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子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讲故事,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青年。每天都在这忙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与心得篇10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呀?《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2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