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千字读书笔记
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三千字读书笔记篇2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一本书。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诲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塾老师(先生)逐句逐段的讲授,谓之“孔孟之道”。
在中国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历代君主帝王积极推许,在中国的文化勾当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头脑起了严峻的约束浸染,并且《论语》中首要建议的是“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尚礼”,与当代社会的头脑见识(划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难溶入当代社会的文化中。可是,就《论语》中有些伦理道德的概念等不能通盘否认,照旧有可取之处,并且已被中华民族接管并传承至今。
曾读过于丹传授的“《论语》心得”,古本年中外信手拈来;也在央视屏上听过她的答复题,神定气爽娓娓道述。所讲篇章约占《论语》的异常之一多点,已很了得呵。但也有她自我认知的范围,岜不说曲直解之意可也是误解或谬误了。好比:《论语》中有一句“民无信不立”,孔夫子的语境应领略为:守信于民。可能:对老黎民要讲诺言。而不能表明为“信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行文于此,也声名孔老汉子分明汗青是会变迁的,会后浪推前浪而长奔不息。这就是心得读后的心得。
本人曾在课外阅读和研习过《论语》,其时是怀着一种莫名的崇拜,也出于一种好奇心。由于在我们念书的年轻年月是列为禁区的。没有哪个先生敢教,更谈不上有人解读释疑了。并且好不轻易寻求到册本,照旧偷梁换柱似逃避着读。自已参照学过的古文来解读《论语》,其自学之难不堪回顾。
论语三千字读书笔记篇3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网,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做事冲动,有不经过大脑的过滤就忙着做事的坏习惯,自从读了《论语》后,我总结出了——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妙。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快乐任逍遥。哈哈!怎么样,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白费吧!
《论语》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一定要反复学习旧的知识,从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同在炎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清凉的槟榔!虽苦,但却可以从中回味出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从苦中走出来的,苦代表着成长!
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过悲伤吧!
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
走过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万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论语》,会让你的人生更完美。
论语三千字读书笔记篇4
今天,我看了《论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欲速则不达”。
说到欲速则不达,《论语》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吧?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为贪快,所以让禾苗枯萎了。我们觉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话之余,我们想想自己也干过此类“傻事”吗?
我们班的吴金霖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干“傻事”的例子。为了早点做完作业,她写字时乱涂乱画,结果老师罚她“重写”,还要“翻倍”。就这样,吴金霖非但没有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反而又增添了许多学习时间。你们说,她达到原先目的了吗?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爸爸就是一个喜欢慢工出细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写材料,柔和的月光洒进屋子里。“爸爸,吃饭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过了一会儿,见爸爸仍没出来,我便推开紧闭的门,看见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材料,又一边核对资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吗写一遍对一遍呢?直接写吧!”“慢工出细活!”爸爸说,话语里带着点严肃。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现实生活中,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慢才能解决问题!
没有质量地贪快,会让你很后悔。因为欲速则不达!
论语三千字读书笔记篇5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文学瑰宝。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有多么重要。那里面的话令人受用终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治也。”
孔子说:“仲由,教你的知识你都会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识啊。”
学习中,有许多人“华而不实”,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归根究底还是对基础知识的定义不扎实。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扎下稳固的基本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时常温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为自己那薄苦蝉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质疑。在讲题时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瞒天过海,不懂装懂。我们一定要扎下坚实基础,坚决不当华而不实、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论语中的话令人受用,也为人的一生鸣响永远的警钟,警示我们学习,以及做人的许多道理。
论语三千字读书笔记篇6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