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模版
方案的执行难度需要合理考虑,避免出现执行者难以实施的情况,影响方案的效果。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模版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人才培养方案模版,快来学习吧!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创新为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专业的发展决策关系到学校的资金投入、设备场地的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所以学院充分调研了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情况,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环节中,学院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基础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多元化的教育观为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生物科学专业研究领域及专业发展前景
生物是一门跨领域宽、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的,由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其在医疗、保健、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隶属于北华大学师范分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建立与发展依托于学院教育专业领域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制造业生物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生物化学产品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学院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中,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在偏理的工科上,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除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即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将知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先进知识及发展方向;了解国家相关生物科学产业的政策法规、产权专利等条款。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可以通过整合传统的生物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构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原有的资源浪费与闲置,而且也为新专业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在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密联合生物与化学,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在必要的主干课程以外,加入一些最基本的、具有前沿价值的知识以及能够反映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交叉的应用知识,譬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在跨学科基础必修课体系中,加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和相关实验;在专业学科必修课、选修课中,有意识的侧重了与化学学科相连的课程。生物科学专业隶属师范类专业,因此在学科教育专业课中,安排了中学生物讲授的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等。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中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在生物科学专业中更强调应用性。所以在这两门课程的建设时,把资源植物和动物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来实施。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形成了分层次的立体结构,还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未来趋势,熟悉生物化学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参与启发式、案例讨论式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式的.考题及综合实验技能考核作为重点的考试方法。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1.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良好条件。适当地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加大实验课教学的比重。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实际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际的科技前沿。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实验技术的原理与程序的训练,减少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加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科研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实验中心已经建成。实验中心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长期坚持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在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与综合设计”一体化的“层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实验中心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课程体系,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2.实习课程。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中寻找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有效地缓解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外派大四毕业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兼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既可满足企业的需求,锻炼学生,又可以扩大实习基地。学院师生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办学资源,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扶持实践教学方面的教研项目,使学校与基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促进合作关系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数量较多,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教授、副教授帮助年轻的教师参与项目,同时聘请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举办生物科学知识的讲座,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积极引进人才,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校进行深造读博、访问交流。实行淘汰制度,为有能力的高学历的人才让路。
多年以来,学院形成学术梯队合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能够自觉地吸取前沿知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五、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适应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水平要求,不断完善生物科学信息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考试、评估体系。对已毕业的学生保持密切关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还能为在校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诸多的部门,需院校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多做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篇2
开发海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省沿海地区的养殖业与企事业单位对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较大,培养有关海洋环境技术人才的学校数量偏少,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解决海洋环境中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专业学生是浙江海洋学院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竭,海洋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1]。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20__年,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二、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规划的发布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三、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究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则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5]。
(四)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0.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1.跨学科复合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主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究。
3.个性化人才培养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以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D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03/14054325_0.shtml.
[2]谭海,毛淑华,谌洪茂等.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特色定位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__,34(1)76-81.
[3]钟世云.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分析.中国大学教学[J].20__(3)89-95.
[4]赵玉琳,马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山学院学报[J].20__,26(6)98-100.
[5]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__.33(5)224-226.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篇3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是要靠不断的创新与进取。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就目前和长远的形式来看,主要还是创新机制与人才队伍的竞争。__公司要想在下一个十年创造更大的辉煌。特别是要靠创新思维和年轻英才的不断涌现,才会给我们这个企业带来永恒的活力与生机。
年轻人不但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掌握也最为快捷。年轻人身上的惯性少,团队意识感强。若是能把他们每周聚集一次进行交流,让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各种形式与方式搞一些活动,办一些讲座,加强培训,肯定能首先在年轻人的队伍里建立起一种现代化公司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强烈树立企业梦想意识和个人理想意识价值观,建立企业团队精神。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但能逐步的形成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精神,同时也能够给公司带来一些活跃的氛围和朝气,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让他们随时有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便于留住人才,让人才扎下根来创业。更能建立起一种有朝气的企业文化基石,用来扩散于整个公司。这必将给公司带来一种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能量。
重视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青年骨干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
1、对于员工的岗位培训。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对青年骨干员工进行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的培训。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促使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公司工作效能;
2、关于职业素养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公司高素质的执行层;
3、对于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强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员工都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4、对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培训。主要目的是增强员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社会各种思想矛盾的交织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人生事业立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并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最终形成一股力量来推动企业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除了有规范化的培训外,多举办一些讲座,多请一些行业专家讲一些关于行业的知识,来开阔大家的视野,丰富大家的专业知识,使大家成为有头脑、有能力的优秀员工。此外,结合企业文化的建立,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寓教于乐,情趣高雅,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群体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活动,而且也陶冶了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并且还能促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一种活跃的、富有朝气的公司文化基础。
只有先建立起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先进队伍,才能逐步影响周围的员工,带动大家共同的进步,让这些活跃的氛围扩散到全公司,促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青年骨干的确定及培养办法:
见《__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培养办法(试行)》
__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办法(试行)
一、目的
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力量,带动企业内部形成活泼、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型文化氛围,特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实行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二、青年骨干人才选拔办法
20__年公司拟定100名职工作为骨干人才予以培养,其中生产管理30名、生产技工15名、机械与电器技工5名、其它50名。符合以下标准的公司在职职工为骨干人才候选人:
(一)选拔标准
1.基准条件
(1)热爱公司,爱岗敬业。
(2)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3)无违法、违规、违纪记录。
(4)年龄在35周岁以下所有在职员工。
2.文化程度要求
(1)已过试用期的本科(包括本科)以上学历;
(2)在本公司工作半年以上的专科学历;
(3)在本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的中专(高中)学历;
(4)在本公司工作一年半以上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
3.在符合基准条件的前提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
(1)20__年前公司级优秀管理者与工作者。
(2)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类及公司交办的其他特殊性奖励的获得者,不受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的限制。
(3)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效率高。
(4)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宏观思维能力。
(5)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备较强可塑性的员工。
(6)积极进取,创新意识较强,学习和发展愿望强烈。
(7)团队意识强、廉洁、诚信度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工作激情、乐于在公司长期发展者。
(8)总经理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推荐对日常表现优异的员工,纳入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梯队。
(二)青年骨干人才的选拔程序
1.各部门于20__年1月10日前将符合选拔标准的人员名单报到__hr服务中心。
2.个人有强烈意愿但所在部门没有上报的员工,可以自己到__hr服务中心报名。
3.__hr服务中心将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资料收集、分析,制定出人员名单报总经理批准后公示。
4.公示名单在公示期内将按群众意见予以调整,报总经理最终审核批准。
5.总经理批准的青年骨干人才,__hr服务中心按计划要求推动实施。
三、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
(一)组织规范化的培训
1.员工的岗位培训。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对青年骨干员工进行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的培训。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促使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公司工作效能。
2.职业素养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公司高素质的执行层。
3.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强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员工都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4.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培训。主要目的是增强员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管理技能的培训。使青年骨干拥有更加优良的管理技能,使公司得到快速发展。
(二)组织多种多样的业余活动。
如座谈会、茶话会、技能比赛、外出参观、参与公司高层或中层会议、聚会
及其他活动等。拓宽员工视野,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带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活跃、富有朝气的学习型文化氛围。
四、青年骨干人才管理
(一)
(二)建立独立的青年骨干人才档案。青年骨干人才在企业内具有以下优先权。
1.优先轮岗训练:各岗位出现空缺或公司战略安排轮岗时,优先考虑青年骨干人才。
2.优先培训:青年骨干人才拥有优先参加公司组织的内、外部培训的资格。
3.优先获得职业发展规划的关注:公司对青年骨干人才定期跟踪,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4.优先成为公司的第二梯队人才,由hr服务中心全面组织培养、储备。
(三)对青年骨干实行不定期调整制,以实现推陈出新。
1.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青年骨干人才条件的,由__hr服务中心报公司批准后随时调整。
2.经培训考核合格的由公司发放结业证,结业证作为公司内任职的资格,纳入职业规划。
3.经培训考核优秀者,作为公司的第二梯队人才,由__hr服务中心重点跟踪关注。
(四)对在选拔中作弊的部门,公司取消其推荐资格,并追究其相关责任。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事关公司的长远发展大计。只有先建立起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先进队伍,才能逐步影响周围的员工,带动大家共同的进步,让这些活跃的氛围扩散到全公司,促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篇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从事环境设计工作,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本专业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型设计和创新性设计。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能用草图、图纸、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具备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构成艺术和表现技法,电脑及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2、必要的绘画和装饰表现技能,具备专业方向的设计语言技能;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能掌握美学规律、艺术设计学,基本了解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具有洞察市场和消费群体的能力;
4、熟悉我国设计行业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掌握国际设计市场动态、发展潮流,能够把握时代最新的设计理念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去;
5、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理解中、英文设计资料的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7、具有专业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
三、相近专业
产品设计、园林设计
四、主干学科
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
空间构成、室内陈设设计、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水景设计
六、实践教学
包括课程实习(家具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庭院设计、广场设计、水景设计),课程实验(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认证),专业实习(艺术采风、专业考察)、课程设计(家具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庭院设计、广场设计、水景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所含专业方向及特色
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强调艺术意识的提升及设计应用能力的拓展,以较全面的设计课程教学来奠定坚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多元的专业课程设置来构建学生应对艺术设计市场发展变化的操作能力。加大计算机课程比例,计算机应用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较为充足的实习时间,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强调学生在接触专业设计课程之后,有效地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
1、室内环境设计方向:
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培养能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居住空间、家具、室内装饰进行合理的改造新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的专门人才。
2、公共环境设计方向:
公共环境设计主要是针对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培养有创意能力,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篇5
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教学无疑是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虽然各高校美术专业均开设有书法课,但书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仍处于选修课地位,基本上徘徊在可有可无的教学边缘。尤其对于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分析。
一、书法在中国画中的历史地位
近百年来,随着素描被引入中国,中国美术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当初人们欢呼“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几十年来中国画教育是失败的”,其争论的焦点说到底就是书法与中国画的相互关系问题。实际上,学术界探讨的不是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问题,本质是中国画的未来走向问题。从张彦远的“书画同源”说、赵孟頫的“以书入画”说、八大山人的“书法用笔”说,到黄宾虹的“画法即书法”说,都是中国画发展史上重要的美学命题。
从本质上而言,书法与中国画在生态上有极大的同类性,二者都在笔墨的世界里探索艺术的本原;从形态上而言,二者虽然在色彩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二者核心的'黑白观念依然具有高度的切合性;从艺术载体上看,二者均以宣纸或绢帛为创作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从艺术表达上看,二者在诗性与诗意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文化属性的分类上看,二者均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性与特质。因此,书法与中国画从来都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然而,随着西方绘画语言进入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平衡从此被打破。中国画更注重造型的现实让书法与中国画的亲缘关系被强力分解。
二、书法在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处境
中国当代美术对造型能力的考核与提倡,导致书法在中国画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近年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首的专业美术院校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这种提倡往往以书法进课堂为主要载体,强调所有专业的学生均把书法作为基础必修课。从课程上讲,书法教学的某种回归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另一方面是对书法审美地位的重新定义。对于中国画专业,专业美院往往把书法作为核心基础课,部分院校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书法课,开展基本的笔墨训练,但其目的实质上与书法教学无关,而是以书法为载体强化学生对笔墨的熟练程度,书法教学实际上是缺失的。另外,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有中国画专业,并在美术学专业名下开设中国画方向,但各高校因为师资配备的差异,在中国画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与专业美院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难以设置人物、花鸟和山水三个独立的方向,而是将这三个方向糅合在一起,部分高校采取三个方向的课程并行发展的方式,部分高校则以人物为主攻方向,花鸟和山水则成为了补充。而这两类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往往采取与专业美院不同的方式,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中国画专业素描课程,主要为人物画教学提供基础性训练。
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书法一般在基础课中会有体现,学分有多有少,一般不超过四学分。在这种以素描作为核心基础的考核环境下,书法教学存在较大的障碍,主要源于学生对书法课程的不重视态度和书法教师在书法课程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三、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现状
从专业美院的书法教学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美院均开设了书法学专业,应该说,专业美院基本上完全具备了书法教学的师资力量。但是,书法专业教师往往拒绝接受其他专业的书法课程教学,或者不愿上其他专业的书法基础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则使用研究生或者外聘的方式解决书法基础课的师资缺失问题。换言之,专业美院的书法师资力量几乎没有在中国画专业中产生作用。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部分配备了书法教师,大部分尚未配备书法师资,在这种背景下,往往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由中国画专业的教师或者学校其他书法爱好者担任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二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删除书法课程,以免除寻找书法师资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书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结语
书法教学对于中国画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待教育者进一步梳理与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江英。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装饰,20__(4)。
[2]居瑢。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教学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__(2)。
[3]曹桂生,崔朝阳。中国画中的书法介入问题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_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