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欣常《巴塞罗那》。

2、音乐活动“奔向”。

教学目标:

1.了解第2__届奥运会主题歌。

2.了解与奥运会有关的相关文化。

3、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教学重点:了解与奥运会有关的相关文化。

教学难点: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巴塞罗那》

教师介绍:《巴塞罗那》原是英国流行音乐家弗雷迪•墨丘里1986年应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的邀请,为歌颂她的家乡巴塞罗那而创作的一首歌曲。1991年,被选为第2__届奥运会主题歌。

歌曲引子由合唱队发出热情的呼唤“巴塞罗那”开始,点明本届奥运会的地点。“维瓦”在西班牙语中是“万岁’’之意,歌曲抒情婉转而又气势磅礴,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与自豪之情。

1、初次听赏《巴塞罗那》,学生看教材提供的歌词。

2、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二、导入:这几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和奥运会有关的内容,今天我们来看看你们搜集的材料。我们进行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音乐活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

三、分组展示、汇报

(1)第一组同学介绍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

欧洲——天蓝色、亚洲——黄色、非洲——黑色、澳洲一一草绿色、美洲——红色

(2)第二组同学介绍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馆;齐唱《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3)第三组同学介绍奥运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圣火点燃仪式。

(4)第四组同学介绍奥运会会徽。

①1900年巴黎奥运会会徽;

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

③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

④年雅典奥运会会徽

(5)第五小组同学介绍奥运会吉祥物;介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6)全班分五个组讨论,为画面选配熟悉的音乐。

四、学生自我、互相评价。

五、教师小结。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身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常用工具;

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PowerPoint、认识多媒体作品制作工具、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等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小组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比较学习法。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课堂上,取代粉笔“沙沙”声的,是宽大的屏幕、丰富多彩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感的电影……多媒体教学方式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多媒体作品种类也很多,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师使用它帮助教学,学生使用它帮助学习,企业使用它介绍产品。可以说PowerPoint是我们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最常使用工具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

二、认识多媒体制作工具

师:和我们学过的Word软件一样,PowerPoint拥有典型的Windows应用程序的窗口,我们可以同时使用多个PowerPoint的窗口,可以自由切换,操作非常方便。

投影广播:PowerPoint界面和Word界面。

师:PowerPoint的窗口界面与Word窗口很相似。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两个软件的界面,找出其中不同之处。

生:……

师:对,刚才同学们找出它们许多不同点。PowerPoint跟Word不同点在于,在PowerPoint中,文字必须在文本框中输入。虽然PowerPoint跟Word有这么多不同点,但是PowerPoint与Word大部分却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体验一下PowerPoint的神奇功能。

三、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师:利用PowerPoint做出来的演示文稿,是一个扩展名为“Ppt”的文件。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页就叫幻灯片,每张幻灯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老师操作。

教师演示操作:建立一张简单的幻灯片:

步骤1:启动PowerPoint2000软件。

步骤2:先选择“空演示文稿”,再单击“确定”。

步骤3:在打开的“新幻灯片”选择默认版式,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步骤4:在文本框中输入“走进藏羚羊”。

步骤5:用名称“走进藏羚羊”保存文件。

步骤6:按键盘“F5”或播放按钮播放,观看播放效果。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许会发现制作多媒体作品也不是一件难事,跟以前学过的制作电子文档也没有什么区别。事情可并不像看到的这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走近藏羚羊》这个作品吧。

投影展示《走近藏羚羊》。

师:这个作品围绕藏羚羊这个主题,设计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六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的主题和所用媒体素材各不相同。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

师:其实,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就像拍一个小电影一样,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构思。要想清楚表达什么主题,如何分解主题,选用怎样的素材最合适。

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投影广播任务:根据投影上《走近藏羚羊》设计图表,4人为一小组,探索PowerPoint功能并插入第二张幻灯片“藏羚羊档案”及其余幻灯片。

教师巡堂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加以指导。

教师总结并演示操作过程。

1.使用菜单“插入”→“新幻灯片”,插入第二张幻灯片“藏羚羊档案”。

2.使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其余幻灯片。

3.保存并播放幻灯片。

三、授课完毕,课程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以下三个知识点:

1.了解身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常用工具;

3.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我爱银河》。

2、用竖笛吹奏歌曲。

教学目标:

1、将《我爱银河》唱得更加优美生动。

2、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

用优美生动声音表现歌曲;用竖笛演奏歌曲旋律。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声音统一、和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爱银河》歌词。

1、听录音,集体练习歌词部分。

2、第一乐段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学生自己设计领唱、小组唱。

3、合唱部分要求唱得亲切动人、声音协调,各个音区的声音较为统一。

二、学唱歌曲旋律。

1、学生跟范唱带练习旋律。

2、学生分组练习。

3、跟伴奏带练习歌曲旋律。

处理歌曲:A、第一乐段:唱出对银河的向往、热爱之情。

B、最后一个乐句表现欢乐之情和青春的朝气。

C、乐句中的三个“银河”不换气,一气呵成。

D、每个乐句都是弱起,聆听音乐节拍。

4、按教师处理演唱歌曲。

5、教师唱分句,学生用竖笛练习歌曲旋律。

6、完整的吹奏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我们的合唱声音比以前美多了,但还需不断磨练,要真正唱出美的歌声,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攀登科学的顶峰。

2、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难点:听音乐给歌曲划拍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啊,高山》录音。

(2)、歌中的“高山”是指什么?(高山是指科学的高峰)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歌词是受马克思的名言启发而创作的。马克思的名言是“登向科学高峰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峰顶。”

(3)、八六拍的含义,即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一小节内有六拍。

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

(4)、学生练习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5)、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随录音范唱做挥拍练习(第一乐段)。

(6)、学生简单唱歌曲,感受歌曲第一部分音乐具有叙述性,优美而平静。

(7)、第二部分为两个乐段,四四拍。

(8)、第二乐段在“啊,高山”富有想象的音调后,节奏突变,使用附点和八分休止符,连续的x.__0节奏型表现了青少年向科学高峰进军的顽强意志。

(9)、第二乐段歌词是__的名言,音乐变得宽广起来。

(10)、歌曲后半部分节拍变化了

二、复听《啊,高山》.

(1)、前半部分学生可轻身跟唱。

(2)、学生自己划拍。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了银河,引发了我们对太空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此外,还学习了新的节拍:八六拍。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欣赏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歌曲的段落,记忆歌曲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圆舞曲,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提问:这是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打开书看欣赏曲目的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①听赏第一圆舞曲

A、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规整、旋律上行)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

B、学生模唱主题旋律。

C、用竖笛演奏第一圆舞曲主题。

D、复听第一圆舞曲

②听赏第二圆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速度稍快、节奏跳跃)

B、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小鸟圆舞曲》《快乐的舞蹈》等)

③听赏第三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姑娘们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听赏第四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蓝的河水》等)

⑤听赏第五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勤劳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师介绍曲作者。

被称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百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5.对比欣赏民族管弦乐版、动画与管弦乐版《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6.音乐拓展。

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圆舞曲?(《溜冰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

7、教师小结: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被誉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去欣赏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根据需要,对声音、图像和视频素材进行简单处理。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声音素材的加工、图片素材的加工、视频素材的加工等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小组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素材的加工;图片素材的加工;视频素材的加工。

教学难点:声音素材的加工;图片素材的加工;视频素材的加工。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建立了多媒体宝库,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采集到的多媒体素材就像一个未经加工的原材料,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加工。下面我们学习一些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加工方法。首先请大家听听上节课我们用“录音机”制作的“静夜思”声音素材。

广播声音:播放自己录制的“静夜思”。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我们录制的声音素材中,前后都有一段不必要的杂音,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去掉这些杂音。

投影广播任务:运用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四人为一小组摸索去掉“静夜思”前后的杂音。看哪一组最先找到声音素材加工的办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时加以指导。

大部分同学完成后,教师总结操作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

步骤1:运行“录音机”程序,打开我们已经录制好的声音文件,播放该文件,找到需要删除的多余部分的位置(第23秒)。

步骤2:将定位游标移到第23秒要删除的位置上,单击“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菜单命令。

步骤3:然后将定位游标移到第3秒要删除的位置上,单击“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菜单命令。这样我们就把“静夜思”前后的杂音去掉,完成了对“静夜思”声音素材的加工。我们再来听听。

师:同学们对处理后的声音还满意吧。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它加工得更好?

学生:还可以在“静夜思”中加入古筝音乐。……

师:对,我们还可利用“录音机”中的“插入文件”功能将录入好的两段声音文件合并为一个文件。

教师演示操作:

步骤1:打开第一个声音文件,移动游标到要插入位置。

步骤2:单击“编辑”→“插入文件”菜单命令,将会弹出“插入文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中要插入的声音文件,并按“确定”按钮,该声音文件就被插入到指定的位置。

小结课堂,学生操作,老师个别指导,播放学生的作品,展示成果。

二、图片素材的加工

对图片素材的加工,常常涉及亮度色彩调整、裁剪、复制、翻转等基本操作。在以前学习使用计算机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图片的裁剪和复制。现在请同学们启动“画图”软件,将素材库中图片进行裁剪。

投影广播任务:使用画图软件,对图片进行裁剪。

教师巡视课堂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除了裁剪和复制外,我们还需要对图片本身的效果(亮度、色彩等)进行调整,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ACDSee对图片的亮度、色彩等进行调整。

教师演示操作:利用ACDsee完成对图片的大小、旋转、色彩、饱和、滤镜等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利用老师下发的样本,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展示学生修改后的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就感。

三、视频素材的加工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像处理方法。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视频素材的加工。

不同格式的视频图像文件往往大小不同,有不同的用途。通过对视频影像文件格式的转换,可以压缩文件大小。转换影像文件的格式一般是将非压缩的AVI格式转换成压缩的MPEG格式,以减小文件的存储容量。这些格式的转换,我们也可以通过“超级解霸”来实现。

教师演示操作;

步骤1:单击“开始”→“程序”→“豪杰超级解霸”→“实用工具集”→“常用工具”→“AVI转MPEG”,启动该程序。

步骤2:单击“文件”→“打开”菜单命令,找到目标影像文件,然后单击“开始转换”按钮即可。

四、授课完毕,课程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以下两个知识点:

1.图片素材的加工;

2.视频素材的加工。

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2.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会歌词。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从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引出歌曲的主题——《蓝天向我们召唤》。

(1)让学生学生朗读书中材料,并展开讨论有关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信息。

让学生回家有机会观看“神五”“神六”或“神七”的录像。

教师讲解:

(2)由于编写教科书时“神五”“神六”或“神七”尚未上天。“神五”是单人、单天飞行,“神六”是双人、多天(5天)、行,而“神七”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这说明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船的核心技术。

(3)学生朗读《蓝天向我们召唤》的歌词。

学生讨论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说一说“向航天英雄们学习什么”。

(4)欣赏歌曲的范唱录音。

(5)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6)随录音学唱歌曲歌词。

注意: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和顿音的使用。

(7)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一部分及歌词,这部分旋律节奏比较多样,其中但也增加了学唱的难度,可多随录音学唱,最后随琴声学唱。

(8)初步唱会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旋律,是学唱更加理性。

2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