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数学
幼儿园教案数学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二、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
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
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
(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沙:
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
(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三、幼儿第二次运沙,验证。
1、统计运沙次数
2、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同一堆沙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四、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4、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
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五、教师小结
教师: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六、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沙,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幼儿园教案数学篇2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8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及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三、活动准备:
屏风一个,纸箱制操作人手一个,上有魔法书(红、黄、绿、黑)4本及圆点卡片(2-8)一套,内藏一串珠子(4颗)、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语言引导、激发兴趣表情娃娃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动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
(二)、感官练习、感知数量
1、运用视觉感知数量。
(1)、打开红色魔法书:6只苹果,找出6号房间的娃娃:鬼脸娃娃。
(2)、打开绿灯魔法书:8条鱼,找出8号房间的娃娃:惊讶娃娃。说明:注意幼儿点数习惯的培养,巩固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2、运用听觉感知数量。
打开黄色魔法书,请小耳朵帮忙一起找娃娃。
(1)5下鼓声,举起5点卡片,找出5号房间的娃娃:开心娃娃。
(2)7下鼓声,举起7点卡片,找出7号房间的娃娃:生气娃娃。说明:听、默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尚有困难,老师予以适当指导并提醒幼儿数在心里。
3、运用触摸觉感知数量。
打开黑色魔法书,请小手帮忙一起找娃娃,摸出箱子内的珠子数(4颗),举起4点卡片,找出4号房间的娃娃:伤心娃娃。
说明:通过触摸感知数量是幼儿从来未尝试过的形式,教师可提醒幼儿摸一颗、数一颗,使幼儿能获得成功体验并了解方法。
4、请宝宝们学做各种表情,随着音乐欢快起舞。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变魔术的形式,能让幼儿在神奇、魔幻的快乐体验中,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首先让幼儿打开魔法之书,谁也不知道魔法之书里藏着什么,当出现物体时,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有了足够的动力去开展剩下的游戏,本次活动重点是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点一点等多种形式,能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幼儿园教案数学篇3
设计思路:
前几天,连下了几天雨,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顿时所有的孩子都围了上去仔细“研究”起来:“它叫什么名字?”、“它住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在操场上?”……根据幼儿的一系列讨论,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2、体验操作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母鸡头饰,小鸡、虫各三只,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一)、游戏:小鸡吃虫
1、学小鸡走路
老师:我的小鸡宝宝在哪里啊?小鸡宝宝真乖,今天妈妈带你们去找好吃的好吗?你们喜欢吃什么?那我们一起去吃虫吧!
幼儿学小鸡走路,鸡妈妈念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找找小虫叽叽叽。”鸡妈妈说:“小虫找到了!”小鸡做吃虫状。
2、学儿歌
老师:你们吃饱了吗?那我们一起回家吧!
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一起回家叽叽叽。
(二)、小鸡找虫
1、给小鸡排队
老师:叽叽叽,谁来了?请宝宝给小鸡排队。(个别幼儿操作)
老师:我们一起数数有几只小鸡?(3只)
2、吃虫子
老师:小鸡饿了,要吃东西了,小鸡喜欢吃什么?
(出示2条虫,个别幼儿操作)
老师: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子了吗?哪只鸡没吃到?为什么没吃到?
老师:小鸡有几只?小虫有几条?谁多谁少?
老师:怎样才能使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再出示一条虫,请幼儿贴)
老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鸡几条小虫?一只小鸡一条虫,一只小鸡一条虫……现在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了吗?
(三)、比多少
1、出示示范纸1
老师:这张纸上有什么?还有什么?有几条虫子?一样多吗?每只鸡都能吃到虫子吗?
2、出示示范纸2
老师:这张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每只鸡都有虫子吃吗?那我们想个什么办法帮助这只小鸡?
3、出示示范纸3
老师: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想各办法把他们变得一样多?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幼儿园教案数学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
3、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双”、“一对”的含义。
难点:能准确将物品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
活动过程:
(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对”的概念。
1、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
教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全部打乱放在一起,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配对。】
2、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
【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双"、"对"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一双或一对由两个组成,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一双筷子"。
【向幼儿简单介绍"双"、"对"的含义及使用条件。】
(二)分类游戏,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
教师展示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
【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__”或“一对__”。
(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
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呢?(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漂亮啊!
【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的让幼儿理解了活动的意义,也增进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知识能力也有所提升。】
(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经验。
1、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
2、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
3、幼儿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里,主要是考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再次强化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双成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游戏《成双成对》。
(六)幼儿完成操作练习。
1、老师还要请小朋友帮个忙,帮什么忙呢?你们看看,老师这有张图卡涂卡上有很多鞋子、手套、袜子,但它们都不是一双一双的在一起,我要请你们把它们一双一双整整齐齐的用固体胶粘到这三个篮子里,你们仔细看看,鞋子、手套、袜子分别应放进什么颜色的篮子里。
2、老师有一个要求:这次一组的小朋友共用一张作业纸,整组的小朋友都把你们手上的鞋子一双一双粘到紫色的篮子里,把……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没有?
3、好!宝宝们轻轻地搬椅子坐过去,我看看哪组的宝宝完成得又快又好。
4、简单讲解每组作业。
活动反思:
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__”或“一对__”。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
幼儿园教案数学篇5
图形乐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认识7以内的数量。
3、发展幼儿的利用图形拼图的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大小、颜色、形状、数字标记。
教学过程:
1、请幼儿自由选择图形,并描述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
例:我拿到的是大的红三角形、我拿到的是小的黄色的正方形等等。
2、找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大小,形状标记,请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游戏:“十个小矮人”
(1)幼儿手拉手围个大圆圈,边唱边走。
(2)唱完歌曲,教师说:“四个小矮人”幼儿自由组合,拿着各种图形进行拼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拼的是什么。
4、送图形朋友回家。
幼儿按颜色标记送图形回家。
幼儿园教案数学篇6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区别两者的不同。
2、能熟练地运算7以内的加减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7以内加减式题若干、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各若干、每人一张作业图、一张制作正方体的纸。
三、活动过程:
1、出示7以内的加、减法式题,集体、分组、个别的进行运算练习。
2、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
(1)、观察:每人三块积木(一块正方体、两块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观察,找出每块积木在形体上的特点。如:三块积木各有几面?教师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告诉幼儿:六面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体;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面是长方形,两面是正方形。取出两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观察。
(2)、找找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在桌上的一堆积木中,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积木。
幼儿运用积木建构简单物体。请幼儿数数自己用了几块正方体的积木,几块长方体的积木。
(3)、想一想。教室里、幼儿园里有那些东西像正方体,那些东西像长方体?
3、幼儿操作活动:
(1)、每人一张作业图。数数每一个图形是由几块积木组成的,并在旁边的圈中写上相应的数字。
(2)、每个幼儿用准备好的纸制作一个正方体。
4、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并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