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篇1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篇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欲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篇3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 327-56+78 56÷8×15 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篇4
教学内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0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先看一道题(投影):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____?
默读一遍(师指上题),谁会把这道题补充完整?老师在上题横线上板书: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怎么解答?(找1人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
哪两个条件?
如果两个条件都直接告诉我们了,要求这个问题用几步解答?
(3)我们看看-做的,请你读一下。
为什么用加法?
刚才我们复习了旧知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如果我把这道题里的问题改成: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老师写在黑板上)谁来读一遍?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还能用一步解答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板书:两步)。
2.新课
(1)例4: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粉笔16盒(见上图)。
再用一条线段表示白色粉笔的盒数,这条线段画多长?为什么?
谁来指指哪段表示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的32盒?(师指白色粉笔和红粉笔同样多的一段)这段是多少盒?为什么?问题是什么?
你们会分析这道题吗?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谁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 -刚才是从哪儿入手分析的?
师:(指图)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买红粉笔多少盒和买白色粉笔多少盒,买红粉笔的盒数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白色粉笔的盒数,再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谁会解答?
①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16+32=48(盒)
②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16+48=64(盒)
写不写“答”,为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64盒。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两个条件,而且相同,为什么这道题用一步解答,(指准备题)这道题却用两步解答呢?(指例4)
所以光看条件就盲目列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2)下面,我把例4中的第二个条件变一下“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少3盒”(贴上)谁来读题?谁说说条件和问题?
我们来画线段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和刚才的图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谁来分析这道题?会解答吗?
①16-3=13(盒) 第一步求出的13盒是什么?
②16+13=29(盒) 第二步求出的29盒是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29盒。
(3)这道题你会做了,我再变一下,你们愿意做吗?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的盒数是红粉笔的3倍,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默读一遍,小声说说条件和问题。
能自己分析吗?试试看。
请你打开练习本,在本上解答,不写小标题(找1人写在黑板上)。
订正:谁做的读一读,求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
(4)对比:
我们看看刚才做的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②问题相同,第一个条件相同;③都用两步计算;④第二步方法相同。为什么?
有什么不同之处?①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②第一步解答方法不同。为什么?算式跟原来比有什么不同?其中一个条件用了两次。
(5)小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已知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一定用一步解答吗?
今天我们学的这种题就用两步解答,所以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3.练习
(1)一把椅子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4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谁来读题,自己小声分析一遍。在练习本上解答。
订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
(2)再看一道题:
学校有长跳绳18根,短跳绳的根数是长跳绳的2倍。____?齐读,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①短跳绳有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有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②一共有跳绳多少根?要求“一共有跳绳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③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④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几根?要求“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条件相同,问题不同,解答的步数一样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
刚才你们在分析这种应用题时,有的愿意从条件入手分析,有的愿意从问题入手分析,哪种都可以,只要你能分析清楚,正确解答就行了,今天的这种应用题和原来学过的结构不同,有一个条件在解答时用了两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正确判断用几步解答。
5.作业
(1)打开课本第100页,这就是今天咱们学的新知识,回家看看书。
(2)课本第101页第1~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篇5
(一)、衔接内容
1、乘法公式:①两个数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②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完全立方公式。
2、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与十字相乘法,三种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5、绝对值不等式|a-b|c与|a-b|0,ab0)。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8课时。
2、上述五个内容的要求,分别为对四个乘法公式不仅能认清它们的结构而且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三种因式分解法要重点突出公式法与十字相乘法能够灵活应用;对韦达定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要求理解它们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用法。
3、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因为是提前教学内容,所以只需介绍其解法,而不要涉及程序框图。
4、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时不要过多地与其它两个二次纠缠,更不要涉及参数问题!关于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以及含参问题到模块必修5中的第三章不等式中重点教学。
(二)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5课时。
2、对于集合部分:①要把握好难度,只要求理解集合的描述性定义,不要求对集合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和特征进行讨论,不要求严格讨论是不是集合等理论较深的问题;②对较复杂的集合不要求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两个集合相等③只要求了解教材中给出的集合运算的最基本性质,不要求补充集合运算的其它基本性质及其证明。
3、对于函数部分:①函数值域的讨论不宜过难,或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后续内容再逐步加难;
②本章函数的教学应基于具体的函数,有关抽象函数(指不给出具体的对应法则,只给出抽象的符号f(-)的函数)内容不宜引入;
③复合函数也不宜过多引申;
④对分段函数只是通过一些简单实例了解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即可;
⑤对有关求函数表达式的问题不作要求;
⑥研究函数基本性质应局限于具体的简单的函数,不要求讨论有关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⑦对,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不要求作严格证明。
(三)必修1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2)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8课时
2、有关根式的运算和化简不宜过繁过难。
3、关于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分段函数问题的讨论不宜过繁过难。
4、对一般的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和求法都不作要求;
5、简单介绍指数与对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发现发展历史,提高对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理解;
6、可以简单讨论函数y=-+ 的一点性质,不要求系统讨论,主要是从中体验讨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7、不要求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申推广。
8、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演变过程,把握难度和标高,不要刻意追求讨论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及盲目引申过多过难的内容。
(四)必修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对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只要求直观理解和简单应用,不需要给出证明,但要告诉学生仅是直观理解而不是严格证明。
3、在实际应用和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意识作为重点。
4、体会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研究数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五)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20课时。
2、关于弧度制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理解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随着后续内容的学习他们会逐步加深理解,在此不必深究,对弧长公式,也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3、用同角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进行求值计算,教学中不必作太多地拓展、补充。
4、突出三角函数的工具性,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5、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异及课标内容的变化,突出函数味道
6、注意重点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性;
二是利用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类比学习,加强教学的思想性;
三是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是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五是把握教材要求,不搞复杂的技巧性强的三角变换训练。
(六)必修4 第二章 平面向量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5课时。
2、向量的线性表示应控制在基本要求的范围内,不宜作太多的扩充。
3、对于运算只要求会用即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介绍证明方法。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不作严格的证明。
5、平面向量的应用主要在平面几何和简单的物理学这两个方面不在其它方面拓展。
6、准确把握教学尺度。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光线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意义;
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线法、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光线向量的含义,共线条件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向量垂直、平行的主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夹角公式。
7、注意突出向量的实际背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8、 注意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增强学生自觉应用向量意识向量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量的语言功能,二是向量的应用功能:向量不但是刻画物体位置、物理 量、几何图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刻画代数中量与量关系的主要工具,因此向量具有几何,代数双重语言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语言,在用向量解决实际问 题时,必须实现向量语言和其它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消除学生对向量语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向量的应用功能:在高中主要指用向量解决与长度,角度有关的几何问题,处理几何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在立几中尤为广泛。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向量法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体会向量法的优越性。
9、突出向量数形的双重性,有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七)必修4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除掌握基本要求以外应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下面方面。
①理解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所体现的向量方法。
②理解和、差、倍角的相对性,能对角进行合理正确的拆分,但要控制拆分的难度。
③了解公式特点能进行逆用、变用、活用。
④了解变换中蕴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3、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半角公式等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
4、把握新老教材的异同。
从知识内容看基本相同
从数学变换角度看有同有异
从思想方法层面看新教材更多体现多种思想方法
从教学方式看新教材更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从顺序上看新教材安排在三角函数,向量之后仍作为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把握本章的关键点公式C-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八)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不必增加立体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在立几学习中适当拓展,此时过早。
3、应用问题应限制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上。
4、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但不要求太复杂或繁锁。
5、要注意体现例题的教学功能。
6、要突出问题性和探究性。
7、要重视实习作业。
二、高一年级20--年春季学期教学内容与建议
(一)必修5 第二章 数列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6课时
2、复杂的递推关系不作要求。
3、已知数列前n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习题不必太难。
4、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应重点加强。
5、重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推导方法,能利用这些公式以及求证方法求一些特殊的组合数列的前n项和。
6、理解Sn与an的关系,会处理与之相关的问题。
7、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8、重视探究题、练习题、阅读与思考等内容的学习。
9、重视纵横联系,既突出数列的个性特点,又要体现数列的函数特征。
10、控制难度,淡化特技。
(二)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8课时。
2、加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3、加强从具体到抽象地呈现内容。
4、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思想性。
①本章内容虽在代数变换上的要求有所减弱,也没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过多展开,但在知识的联系和思想性方面有较多的加强。
②突出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强调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5、不等式的学习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后续内容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不等式选讲中不断推进与加深,因此,本模块对不等式的推理与证明要求不高,有关含参问题,不要过分展开,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即可,不要在用最基本不等式证明上加大要求,也不要在等号成立条件等细节上过分纠缠。
6、有关线性规划的教学要求
①了解抽象模型的过程,会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加以解决,要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有关概念:线性约来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
③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几何意义,理解边界的概念及实路虚线边界的含义。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平面区域。
④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抽象模型画可行域数学化解析化具体化图解法
⑤不必将后续内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提前。
7、关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重点突出用此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
(三)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感性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不仅会画三视图,而且要能用结构特征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由三视图、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
4、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也不必深入挖掘。
5、对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要适当控制难度。
6、关注新旧教材的三个变化。
①内容的变化:三个角安排在选修2-1中,多面体及欧拉定理安排在选修系列3中,增加了三视图。
几何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课标教材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②教学要求的变化:
(Ⅰ)《大纲》教材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课标》教材要求认识柱、锥、台、球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象能力上,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
(Ⅱ)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③处理方法的变化
《课标》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
柱、锥、台、球点、线、面
大纲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
(四)必修2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4课时。
2、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识过程展开。
教学中应认长方体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关系。
3、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转化,这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着力点。
4、关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
了解: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③线面距。④面面距。
理解:①线面角。
对于这些角与距离的度量问题,只要求在长方体模型中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在本章不作要求。
5、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①有关性质定理要求证明和掌握并会用,而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
③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
6、有关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能作为解题中推理的依据!
(五)必修2 第三章 直线和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1课时。
2、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五部曲:建系:坐标表示建立几何关系直译:几何问题代数化化简:通过代数运算简化方程形式翻译: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坐标法应贯穿始终、数形结合要不断体会,感受运动变化问题中的函数思想,善于用好方程这一工具来定量。
4、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应突出数与形的特征,能用三角函数描述斜率。
5、关于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①要求掌握点斜式、斜截式(特别要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两点式并能熟练运用。
②理解一般式含义,能将其它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各种形式的局限性。
③截距式只作为了解,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要求了解。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
7、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借助信息技术探求轨迹的形状等等。
(六)必修2 第四章 圆与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继续贯穿坐标法思想。
3、注意加强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有关问题的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圆与代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元二次方程之间建立的联系,并且了解这一联系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5、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圆上任意点与直线上任意点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圆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
6、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应放在对坐标系的理解上,即:理解空间中点的坐标的意义会表示,会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建立空间坐标系表示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如正三棱柱)。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上册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p34——-p48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内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估计。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本单元内容编写编写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图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等几何初步的教学。特点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从儿童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的学习。特点之三是充分运用了直观手段来教学,特备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 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建立周长概念。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 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所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学段中,每一段都有相应的目标。
4、本单元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