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习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知识的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学习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索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__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知道人类创造日历的必要和艰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教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出生的?
教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注意现在是上午9时。
学生讨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学生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诉人时间。他会说他看见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实验班的学生。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教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发给学生《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认真讨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安排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意吗?你希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任务之后,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纷纷说自己家里有这个有那个,有的说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同学说他有《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说他的爸爸肯定知道……同学们天天交流和炫耀着自己的“重大发现”。在计算机课上,同学们上浏览了规定的内容(我们已经下载了整个页)。他们非常兴奋,看得很仔细,做了很多笔记,当他们看: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古罗马的日历全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曾经有一年竟然有455天;7月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皇帝定的……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
3、小组汇报交流。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主要能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①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人们制定日历尽力符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②一年安排12个月,一个星期7天,一个月30、31、29、28天也是人为的。
③我们的'日历并不完美,除了因为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不是整天数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每年天数不一样,每月天数不一样,每月星期不固定等。
④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是如何安排的。
⑤我们的农历大致是怎样的。
过程:
教师:为了这一节课,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了,同学们肯定有很多东西想说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注意想好了再说,表述要清楚,可以看笔记,别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尊重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补充的要举手。已经说过了的,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的综述,(尽可能保留了学生的语言)。
我们认为人类最先知道的时间单位是天,他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1圈是一天,就是24小时。地球绕太阳转1圈,是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人们为了记录一些事情和安排农业生产非常需要日历,日历是人们长期观察太阳星星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我们现在的日历,是从古埃及人7,000多年前创造的日历逐渐发展演变来的;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3欤??年安排了一个闰年,今年(2年)是平年,平年2月28天。我们还知道怎么算平年还是闰年,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我们还知道有农历,还有藏历,的少数民族许多都有自己的日历,有的还用绳子做日历;
每年12个月,每个星期7天,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有时只有28天都有时有29天也是人定的,是罗马皇帝定的,他们不喜欢2月,2月要杀犯人。7月8月都是大月也是他定的,因为那是皇帝的月份。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
我对现在的日历不满意,有的时候一个月30天,有的时候一个月31天。特别是星期几一点也不规律,比如我出生的时候(1993年3月6日)是星期六,今年的生日却是星期三,明年是星期四,要是还是星期六多好,可以休息两天;
我希望的日历应该每个月天数是一样的,每一天是星期几也的是固定的,没有现在这样麻烦。我还知道春节是农历的过年。农历一年就是354天,有时却有380多天。有时一年有12个月,有的时候一年有13个月,不怎么好;
其实人早就知道的一年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科学家多数是天文学家,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家有很多,比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等。古代科学很伟大,但是古代埃及罗马也很伟大。
是1913年开始使用公历。公历也叫做阳历,也叫做太阳历。再过3000年,现在的日历也要调整一天。
第十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奶奶记错了。可能是奶奶记的是农历日期,农历2月有29。
4、巩固练习。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掌握判定平年闰年的基本方法。能应用年月日知识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二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过程:
第一部分:基本练习(1课时)
①先阅读教材,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②下面的日期,某学生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回答:非法日期。是怎么回事?
1965年2月29日 1983年2月30日
1999年12月32日 1996年9月31日
学生知道从日历的规定来思考问题。
③下面那些日期是有效日期:
1993年4月5日 1998年5月31日
0年2月28日 8年2月29日
1998年2月29日 4年2月29日
2100年11月31日 20__年2月29日
第二部分:探究练习。
创设情景引入。
公元4000年,人类在外太空中找到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希望。希望的资料如下:自转一圈(一天):24小时;公转(一年):300天(7小时整);没有月球这样的卫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类将移民到希望上,遗憾的是,地球上的历法在希望上不适用,但是又希望保留一些地球上的生活习惯。请每个小组研究制定适合这个星球的历法--希望历法。要求仔细考虑,大胆设想,认真讨论,广泛咨询,不要像我们的历法一样,留下千年的遗憾。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交流评选出最佳。
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
5、第二次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外时间
目标:
创造出希望日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一下课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查找书籍,有的同学和家长商量,有的同学还上查询。同学们一般是按照人们制定太阳历的思路制定日历,因为对太阳历的形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太阳历的利弊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希望日历”的制定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①每个月应当天数一样。
②日期、星期应当是固定的。
③应当尽量考虑到地球上的生活习惯。
④一年能分为四季。
由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充分,因此小组的结果逐渐趋于统一,还形成了几个派别。
6、第二次交流。
时间:
一个朝读
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过程:
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希望日历,请同学们派代表介绍自己的日历,然后我们稍加。
第一组:
一年10个月,每个月30天,每个星期6天,每个月5个星期。
很好记,跟地球上的习惯差不多,每个月星期几都是固定的,一个星期六天一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但是我喜欢,尽管没考虑季节,但是这不要紧。
第二组:
一年4个月,每个季节一个月,每个月75天,一个星期7天,每个月一号都是星期一,每个月10个星期,剩下5天都休息。
一个月长了点,一个星期7天和我们一个样,每个月星期也都是固定的,还考虑了四季,每个月放长假安排有意思。
第三组:
一年12个月,每个月25天,每个星期5天,每个月5个星期。每个季节3个月。
除了一个星期5天外,保留了地球上的生活习惯,很好。一个星期只有5天,要是工作3天休息2天,真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不过那时候都是机器人干活,可能不成问题。
第四组:
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每个星期7天,每个月第一天星期一,每个月4个星期,剩余的2天是公休日。
同第一组差不多,每个星期依然保留地球上的习惯,每个月安排两个公休日也很有创意。
我们需要一个最好的希望日历,如果我们是希望公民,我们同意使用那个日历呢?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年的大事,我们应该搞一个全民公决,我们举手表决好吗?
经过表决,最终确定第三组的日历为正式的“希望历法”。
最后,教师,赞扬同学们的智慧,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
“希望日历”的公元205年(将地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希望规定为希望公元1年,大批向希望移民是公元年),人们遗憾地发现,希望--这个人类的新家园,没有美丽的月球,全球的人们通过集体表决一致决定给希望一个人造月球,你认为这个月球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继续讨论。
四、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效果好极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仅了解了现行日历的特点,能完成有关日历的简单计算,而且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艰难,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次课所取得的效果,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的。
五、教学体会
年月日这个内容,我上过两次,听过4次,其中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授课,从纯粹的知识要求上说,内容简单。事实上,我们以前上这堂课,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或者找出计算年月日的数学模型。对于为什么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会怎样等等,该不涉及。这就是典型的“掐头去尾烧中段”,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成了装知识的篓子,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我问了许多人(包括大人、小孩、高中学生):你知道为什么7、8月都是大月,而2月只有28天呢?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日历上就是这么写的;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自然的;没有一个人说是人们自己规定的。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不问所以、唯书本是崇的书生,谈何创造?
单是就知识上说,以前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自主建构得到的,因此难以牢固,不得不用一些口诀(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或者拳头来记住大月和小月。但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次课的,正因为遵循了建构主意认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全新的教设计。所以学生不知不觉地清楚了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因为他们知道:七月是罗马国王居里(july)的月份,八月是罗马国王奥古斯都(august)的月份。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的生命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忘光了所学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还是那一句话: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4=30×7=
(2)90里面有()个十,450里面有()个十。
(3)120÷3=320÷8=70÷7=180÷6=
2、估算:81÷8≈122÷4≈3.分气球。
(1)4个班,每班有20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有80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3)出示图: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二、探索新知
(1)第三个问题怎样列式?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2)学生先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组内交流。
(3)汇报口算方法:我听见有的同学说得可好啦,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①20×4=80,所以80÷20=4
②8÷2=4,所以80÷20=4
(4)有的同学是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有的是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再和同桌说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5)出示估算:83÷20≈80÷19≈
看一看这两道题,能不能运用你以前的学习经验和刚才的口算方法来解决它们。女生第一道,男生第二道,想好后同桌互相说说。然后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可以怎样做?(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7)做一做:(口算,并说出想的过程)
60÷20=90÷30=80÷40=62÷20≈93÷30≈80÷38≈
3、考考你。出示79页做一做。
4、小结:
对比例1(1)(2)两题有何相似之处?
师小结: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你都学会了吗?
四、巩固新知:
1、口算下面各题:(80页1写书上)
(1)20×3=(2)60×4=(3)80×5=60÷20=240÷60=400÷80=生独立口算,观察每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掌握想乘算除的口算方法)
2.解决问题:
小红的故事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她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是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口算除法是一节内容比较简单,学起来又感到枯燥的课。教学时,我先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口算,到60÷20时出现3和30两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利用我校打鼓的实际情境教学例2和估算的内容。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的引入新课。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学习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索顺利地完成。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叙述口算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在小组交流、学习中及时评价,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今后准备教学时要站在学生角度看教材,以学生的眼光看难易,这样他们能学到更多,我也会学到更多!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4
(一)、衔接内容
1、乘法公式:①两个数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②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完全立方公式。
2、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与十字相乘法,三种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5、绝对值不等式|a-b|c与|a-b|0,ab0)。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8课时。
2、上述五个内容的要求,分别为对四个乘法公式不仅能认清它们的结构而且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三种因式分解法要重点突出公式法与十字相乘法能够灵活应用;对韦达定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要求理解它们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用法。
3、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因为是提前教学内容,所以只需介绍其解法,而不要涉及程序框图。
4、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时不要过多地与其它两个二次纠缠,更不要涉及参数问题!关于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以及含参问题到模块必修5中的第三章不等式中重点教学。
(二)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5课时。
2、对于集合部分:①要把握好难度,只要求理解集合的描述性定义,不要求对集合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和特征进行讨论,不要求严格讨论是不是集合等理论较深的问题;②对较复杂的集合不要求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两个集合相等③只要求了解教材中给出的集合运算的最基本性质,不要求补充集合运算的其它基本性质及其证明。
3、对于函数部分:①函数值域的讨论不宜过难,或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后续内容再逐步加难;
②本章函数的教学应基于具体的函数,有关抽象函数(指不给出具体的对应法则,只给出抽象的符号f(-)的函数)内容不宜引入;
③复合函数也不宜过多引申;
④对分段函数只是通过一些简单实例了解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即可;
⑤对有关求函数表达式的问题不作要求;
⑥研究函数基本性质应局限于具体的简单的函数,不要求讨论有关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⑦对,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不要求作严格证明。
(三)必修1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2)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8课时
2、有关根式的运算和化简不宜过繁过难。
3、关于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分段函数问题的讨论不宜过繁过难。
4、对一般的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和求法都不作要求;
5、简单介绍指数与对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发现发展历史,提高对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理解;
6、可以简单讨论函数y=-+ 的一点性质,不要求系统讨论,主要是从中体验讨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7、不要求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申推广。
8、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演变过程,把握难度和标高,不要刻意追求讨论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及盲目引申过多过难的内容。
(四)必修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对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只要求直观理解和简单应用,不需要给出证明,但要告诉学生仅是直观理解而不是严格证明。
3、在实际应用和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意识作为重点。
4、体会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研究数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五)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20课时。
2、关于弧度制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理解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随着后续内容的学习他们会逐步加深理解,在此不必深究,对弧长公式,也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3、用同角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进行求值计算,教学中不必作太多地拓展、补充。
4、突出三角函数的工具性,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5、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异及课标内容的变化,突出函数味道
6、注意重点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性;
二是利用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类比学习,加强教学的思想性;
三是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是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五是把握教材要求,不搞复杂的技巧性强的三角变换训练。
(六)必修4 第二章 平面向量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5课时。
2、向量的线性表示应控制在基本要求的范围内,不宜作太多的扩充。
3、对于运算只要求会用即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介绍证明方法。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不作严格的证明。
5、平面向量的应用主要在平面几何和简单的物理学这两个方面不在其它方面拓展。
6、准确把握教学尺度。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光线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意义;
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线法、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光线向量的含义,共线条件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向量垂直、平行的主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夹角公式。
7、注意突出向量的实际背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8、 注意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增强学生自觉应用向量意识向量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量的语言功能,二是向量的应用功能:向量不但是刻画物体位置、物理 量、几何图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刻画代数中量与量关系的主要工具,因此向量具有几何,代数双重语言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语言,在用向量解决实际问 题时,必须实现向量语言和其它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消除学生对向量语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向量的应用功能:在高中主要指用向量解决与长度,角度有关的几何问题,处理几何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在立几中尤为广泛。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向量法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体会向量法的优越性。
9、突出向量数形的双重性,有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七)必修4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除掌握基本要求以外应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下面方面。
①理解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所体现的向量方法。
②理解和、差、倍角的相对性,能对角进行合理正确的拆分,但要控制拆分的难度。
③了解公式特点能进行逆用、变用、活用。
④了解变换中蕴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3、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半角公式等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
4、把握新老教材的异同。
从知识内容看基本相同
从数学变换角度看有同有异
从思想方法层面看新教材更多体现多种思想方法
从教学方式看新教材更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从顺序上看新教材安排在三角函数,向量之后仍作为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把握本章的关键点公式C-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八)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不必增加立体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在立几学习中适当拓展,此时过早。
3、应用问题应限制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上。
4、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但不要求太复杂或繁锁。
5、要注意体现例题的教学功能。
6、要突出问题性和探究性。
7、要重视实习作业。
二、高一年级20--年春季学期教学内容与建议
(一)必修5 第二章 数列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6课时
2、复杂的递推关系不作要求。
3、已知数列前n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习题不必太难。
4、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应重点加强。
5、重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推导方法,能利用这些公式以及求证方法求一些特殊的组合数列的前n项和。
6、理解Sn与an的关系,会处理与之相关的问题。
7、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8、重视探究题、练习题、阅读与思考等内容的学习。
9、重视纵横联系,既突出数列的个性特点,又要体现数列的函数特征。
10、控制难度,淡化特技。
(二)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8课时。
2、加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3、加强从具体到抽象地呈现内容。
4、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思想性。
①本章内容虽在代数变换上的要求有所减弱,也没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过多展开,但在知识的联系和思想性方面有较多的加强。
②突出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强调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5、不等式的学习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后续内容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不等式选讲中不断推进与加深,因此,本模块对不等式的推理与证明要求不高,有关含参问题,不要过分展开,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即可,不要在用最基本不等式证明上加大要求,也不要在等号成立条件等细节上过分纠缠。
6、有关线性规划的教学要求
①了解抽象模型的过程,会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加以解决,要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有关概念:线性约来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
③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几何意义,理解边界的概念及实路虚线边界的含义。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平面区域。
④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抽象模型画可行域数学化解析化具体化图解法
⑤不必将后续内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提前。
7、关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重点突出用此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
(三)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感性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不仅会画三视图,而且要能用结构特征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由三视图、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
4、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也不必深入挖掘。
5、对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要适当控制难度。
6、关注新旧教材的三个变化。
①内容的变化:三个角安排在选修2-1中,多面体及欧拉定理安排在选修系列3中,增加了三视图。
几何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课标教材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②教学要求的变化:
(Ⅰ)《大纲》教材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课标》教材要求认识柱、锥、台、球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象能力上,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
(Ⅱ)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③处理方法的变化
《课标》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
柱、锥、台、球点、线、面
大纲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
(四)必修2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4课时。
2、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识过程展开。
教学中应认长方体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关系。
3、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转化,这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着力点。
4、关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
了解: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③线面距。④面面距。
理解:①线面角。
对于这些角与距离的度量问题,只要求在长方体模型中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在本章不作要求。
5、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①有关性质定理要求证明和掌握并会用,而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
③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
6、有关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能作为解题中推理的依据!
(五)必修2 第三章 直线和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1课时。
2、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五部曲:建系:坐标表示建立几何关系直译:几何问题代数化化简:通过代数运算简化方程形式翻译: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坐标法应贯穿始终、数形结合要不断体会,感受运动变化问题中的函数思想,善于用好方程这一工具来定量。
4、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应突出数与形的特征,能用三角函数描述斜率。
5、关于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①要求掌握点斜式、斜截式(特别要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两点式并能熟练运用。
②理解一般式含义,能将其它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各种形式的局限性。
③截距式只作为了解,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要求了解。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
7、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借助信息技术探求轨迹的形状等等。
(六)必修2 第四章 圆与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继续贯穿坐标法思想。
3、注意加强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有关问题的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圆与代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元二次方程之间建立的联系,并且了解这一联系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5、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圆上任意点与直线上任意点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圆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
6、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应放在对坐标系的理解上,即:理解空间中点的坐标的意义会表示,会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建立空间坐标系表示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如正三棱柱)。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7
一、教材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