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数学教案
设计数学教案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设计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根据数字的要求添画实物,使数字与数量相符。
2、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两组物体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
3、能看着《幼儿画册》,独立完成作业内容。
活动准备:
1、公主头饰一个,小椅子七把。
2、贴有5—10数字的笔筒每组一个(每个笔筒里各插3支或4支笔),铅笔若干支,《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白雪公主请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七名幼儿上前来,一名幼儿头戴小公主的头饰,教师说:”白雪公主今天请了她的好朋友小矮人们到家里做客,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客人?”
(2)请小矮人坐在小椅子上(提前只放五把小椅子).请幼儿自由讨论.一个客人做一把小椅子,七个客人坐六把,,够吗?怎样变得一样多?
(3)小公主想出办法:搬来一把小椅子,请七个小矮人坐下。
教师小结:一个小客人坐一把小椅子,现在小客人和小椅子一样多。
2、给笔筒配笔。
今天,白雪公主也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带来了什么?笔和笔筒。
(1)引导幼儿观察每组的笔筒。提问:每组的笔筒上贴了一个数字,你认识吗?是几?笔筒里的笔和笔筒上的数字一样吗?怎样才能变得一样多?
(2)请每组幼儿讨论再添几支笔,选一位小朋友将笔放进笔筒里,其他幼儿看他添的对不对?
3、坐板凳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组,每组摆放比幼儿少1—2个板凳.放音乐,当音乐停时,请幼儿坐在板凳上,比一比,每组是幼儿多还是板凳多,怎样变得一样多?
4、游戏:出手指。
幼儿两人一组,两人一起出手指,谁出的手指数多,谁出的手指数少,怎样变得一样?一样多时,双击手掌,表示祝贺。
5、看书介绍作业要求。
请幼儿观看《幼儿画册》上的“变得一样多”。
教师出示第一幅图,提问:图上有一个数字,你认识吗?是数字几?再观察图片上的数字与实物一样多吗?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一样多呢?(引导幼儿用添画的办法解决“变成一样多”的问题)。
6、幼儿作业。
幼儿独立完成添画的练习。
7、师评价作
8、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本领真大,能把不一样的东西变成了一样多。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是不一样多的,以后我们再讨论吧。
设计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设计数学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创设了有趣的“猜一猜”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昆虫图形的介入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对称的物体,还能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今天老师也要给你们露一手,看看我要表演什么啊?(剪纸)嗯,不过,你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音符图形,得出音符图形只有部分重合,在与松树、爱心图形的比较中,感受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知已经非常地清晰,从而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杯子照片,让学生明白可以横着画对称轴,也可以竖着画对称轴,也可以斜着画对称轴,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生活化、多样化、层次分明,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即让学生巩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突出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
四、再次探索,掌握画图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是根据一半的图形猜出另一半,那如果告诉你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资料链接]脸谱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我国戏剧中独有的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数学角度看,这些脸谱在设计绘画中采用的就是轴对称的方式。还有造型奇巧的剪纸艺术作品都是我们民间艺术家利用轴对称的原理制作的。另外,在标志建筑,服装、国旗、体育、运输、航天等很多地方都设计应用了对称方式。
设计数学教案篇5
一、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
本节课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符合新的数学课程观,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猜测哪个盒子更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用眼睛看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之后
出示两个用眼睛看也难以判断的物体,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五件物品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整理。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吊一吊比较,而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并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完成,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之能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较好,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操作之中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结果进行语言训练,通过独立说、同桌说、集体说的形式,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在课堂中应体现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才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我及时予以了肯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遇到严谨的科学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解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帮互助的情景一直贯穿其中,低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十分感兴趣,情景的引入可以让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孩子更积极地投入各项活动,从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它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具有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许多情景: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争论:到底谁轻谁重让孩子们进行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米老鼠手上的物品无法比较时该怎么办,而生活中的办法就是掂。还出现学生爱玩的跷跷板,让学生感受在游戏中也有比轻重,在跷跷板停止晃动时,哪边在下面就是谁重。当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时候,跷跷板就平衡了。学生在课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游戏中常见的玩具,自然而然就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了。
设计数学教案篇6
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①是整式方程;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按降幂排列,二次项系数通常为正,右端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使方程成立。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①配方法: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一→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配方→开方→写出方程的解。
②公式法:x=(-b±√b2-4ac)/2a,
③因式分解法:右端为零,左端分解为两个因式的乘积。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0.
7、列方程解应用题:审题设元→列代数式、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解方程→检验作答。
设计数学教案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搬进了新家,他们特别喜欢用积木在搭建楼房,还把搭好的楼房当成自己的家向小朋友介绍,他的家住在某某家园,某某层,家里的新变化等等,我发现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房有一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让幼儿从不同方向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表达出来。
2、掌握第几的概念,并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
3、感知10以内序数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幼儿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掌握第几的概念,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动物卡、数卡、幼儿学具、小鼓。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随音乐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室。
二、感知活动。
1、幼儿报数落座。
2、听口令做动作。(如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拍手等。)
三、探索学习活动,从不同角度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一)游戏:小动物来排队。
教师:森林了举行运动会,一起来看看由谁来参加。
1、依次出示10只小动物,请幼儿分别说出是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
2、个别提问:请幼儿分别说出从前向后数、从后向前数,小动物排在第几?
教师:跑步比赛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的小动物谁跑在第一?
3、幼儿自己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提问。
(二)游戏:搭高楼。
教师:比赛结束了,小动物要休息,我们来给小动物大哥高楼吧!
1、教师在演示板上从下到上依次出示数字1—10,请幼儿说出:1楼——10楼。
2、请幼儿为小动物安排房间,并说出如:小猴住在三楼第二个房间。
四、巩固活动
1、听力游戏:小猴翻跟斗。
请幼儿在自己的学具上操作,取出一摞小猴摆在第一行,教师敲小鼓,如:教师敲3下,就请幼儿把第3只小猴翻过来。(反复几次,敲小鼓的数量要不一样。)
2、趣味互动游戏:大家来排队。
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自由展示,音乐停时迅速站队,教师提问如:从前向后数你站在第几,你的前面是谁?(反复几次。)
五、活动延伸。
回家后观察每个楼层有几个门,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这也是一节邀请家长来观摩的数学活动,所以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展示他们的优点,对每个孩子也都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并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让孩子在鼓励、游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但仍有个别幼儿表达不够完整,需要继续锻炼。
设计数学教案篇8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k≠0;y=,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y=x(20/2-x)=x(10-x)=-x+10x(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y=100(1+x)
=100(x+2x+1)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
(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2)
(3)s=3-2t(4)y=(x+3)-x
(5)s=10πr(6)y=2+2x
(8)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