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秀的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2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

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3

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 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吗?

2.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4. 讨论题意。

(1)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诗文了解

1.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这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 ,然后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听课件范读--全班跟读。)

2.通过读,也许同学们又有了新的感悟。别急,现在我们再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详见课堂实录。)

四、诗文拓展 ,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实录(片段):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早就休息了。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你们都个性独特。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为天亮了。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者喜悦、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而且各有特点。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老师不如你。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怱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如果学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怱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投影词文)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 4分钟。 (来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未来的唐伯虎。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奇妙的田螺》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

2、 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3、 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说明的顺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2:激励当代少年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设计理念】课文的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真实亲切。写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展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富有儿童情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验,去体会,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见到过田螺吗?它是什么样儿?怎样生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田螺的课文——奇妙的田螺。

我们读完课题,就会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奇妙的?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理念】本文故事紧紧围绕时间顺序展开,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生动地叙述了“我”通过观察田螺,获得了田螺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等知识,并享受了观察与发现的乐趣。教师要教给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清文章思路,进而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阅读方法。

1、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田螺的?

2、 交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田螺

捡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 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介绍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处?

外形

生活习性

下崽

三、 感受观察和表达:

【设计理念】文章紧扣“奇妙”二字组织材料,文笔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含蓄地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就能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描写生动细致,说明生动形象。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采用朗读法,比较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文中道理的理解。

1、 作者更喜欢的还是那只田螺。那田螺的这三个方面到底怎么个奇妙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这三个特点的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 重点指导:

(一) 外形

课件出示: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整个身子,圆乎乎的,被包裹在那个深绿色的硬壳上,有一道向右旋转的沟纹,从头转到尾,越来越密。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1)引导学生观看田螺外形图,并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朗读

(2)运用比喻的方法。将硬片比作门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硬片的作用。

(3)从颜色、样子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用词准确。

(二) 生活习性:

(1)在我将它捡回来的那一天,它一直不动弹,直到晚上我要上炕睡觉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怀疑——接读

课件出示:(2)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呀,田螺不但活着,而且还是那样地有意思哩:

引导学生归纳:奇妙之处在于:从“已、牢牢、即使、再、也会”感受到这么小动物生命力还挺强的,从中可以知道它胆小、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3)读一读,田螺是怎么爬上来的呢!

(4)它正在进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呢?(注意指导“一收、一缩、早、严严实实”)

(5)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这田螺的生活习性的奇妙之处?

(三) 下崽方式的奇妙:

课件出示:(1)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球球比作飞机投下的炮弹。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

(2)观看课件中的田螺下崽图。

(3)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去掉呢?

照应。前文这一句话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使文章开头部分设置的悬念得到了解释,这样写才使文章结构完整。

3、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读书感受了田螺外形、生活习性、下崽的奇妙之处。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呢?(抓住更、又、照例、重新等词语概括出是我仔细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

四、 总结全文:

【设计理念】正是作者三次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才发现了田螺的可爱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烈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引领点拔学生明白文中的道理。

(1)“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老师:只要我们能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写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五、 作业设计: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本文与《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11、奇妙的田螺

外形

奇妙 生活习性

下崽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生活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铺垫

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

3、交流:(板书)

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教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品思路,领会作者观点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当降落伞,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够表情达意;鱼的尾巴起到划桨的作用。我们人类没有尾巴,可是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脂. 穴 癌 翘 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讨论得出:

1.根据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这一想象是大胆、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据的。

2.作者在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时,也是在前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人类尾巴的描述,是根据人体的体征和男女体征差异而进行。如写人类的不会长毛,是依据人类的进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壮些”,是依据“男人所有的肢体都比女人强健”这一特征想象推测的。

从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这惊人的结论。虽然奇特,但我们丝毫不觉荒.唐。

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七.课堂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半命题中任选其一,大胆想象,依据合理,说一段话。

题目一:“假如人类有__”

题目二:“如果动物会__”

八.作业:请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田螺的课文——奇妙的田螺。

我们读完课题,就会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奇妙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田螺的?

2、交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田螺

捡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介绍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处?

外形

生活习性

下崽

三、感受观察和表达:

1、那田螺的这三个方面到底怎么个奇妙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这三个特点的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重点指导:

(一)外形

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整个身子,圆乎乎的,被包裹在那个深绿色的硬壳里面。硬壳上,有一道向右旋转的沟纹,从头转到尾,越来越密。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1)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朗读

(2)运用比喻的方法。将硬片比作门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硬片的作用。

(3)从颜色、样子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用词准确。

(二)生活习性:

(1)过渡:在我将它捡回来的那一天,它一直不动弹,直到晚上我要上炕睡觉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怀疑——接读

(2)不知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

呀,田螺不但活着,而且还是那样地有意思哩:

(奇妙之处在于:从"已、牢牢、即使、再、也会" 感受到这么小的动物生命力还挺强的,从中可以知道它胆小、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3)读一读,田螺是怎么爬上来的呢?

(4)它正在进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呢?(注意指导“一收、一缩、早、严严实实”)

(5)通过作者的描述,谁能说一说,这田螺的生活习性的奇妙之处?

这是这样可爱这样奇妙的田螺。

(三)下崽方式的奇妙:

(1)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球球比作飞机投下的炮弹。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

(2)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去掉呢?

照应。前文这一句话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使文章开头部分设置的悬念得到了解释,这样写才使文章结构完整。

3、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读书感受了田螺外形、生活习性、下崽的奇妙之处。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呢?

(是我仔细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

四、小结全文:

只要我们能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写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文中重点生字词的朗读:

广昭战役 陕南战役 强渡嘉陵江战役 胜利捷报

暖风煦煦 春意盎然

瘆人 龇牙咧嘴 阴森可怕 神龛

跋山涉水 餐风宿露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B、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三、品读体会:

1、感受文章的详略:

历时三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文章是否将他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每一天都写了呢?

2、第一天的经历又只选取了三个场面来写的,是哪三个场面?

赶路、夜宿神庙、吃供品。

3、这三个场面作者又分别是怎么来表现这群红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个场面运用反衬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间写景的这部分呢?

景色越美丽,红小鬼越不观赏,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们追赶大部队的急切,他们志向的坚定。

对比朗读。

B、第二场面运用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读。整整、坐(表现坚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没跑回去。)

C、语言描写:

“看来,菩萨也支持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还送干粮,好让我们吃饱睡足以后,加油赶上部队呢。”

菩萨支持我们的行动、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送干粮等语句感受到他们乐观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读。

4、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困难呢?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5、一齐赞扬这群小红军,读妇女部长何连芝把12个小鬼搂在怀里说的话。“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回家后向你们的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笔:从10自然段中选择一个困难进行描写。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物性。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

2、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螺的生活环境,田螺的外形,田螺活动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课 时

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看图复述。

1、接力朗读,感受文情文脉,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2、自由阅读,圈点批注重点。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以下信息:

(1)作者是在哪儿发现田螺的?田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3)田螺初到“新家”以后是如何表现的?第二天又是如何表现的?

(4)田螺是怎样生殖后代的?

4、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1)田螺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

(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作者通过坚持不懈地观察,发现田螺真的很奇妙。田螺的奇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形奇妙:身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2)生活习性奇妙:田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它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时,会将身体从外壳里伸出来,并能沿着玻璃瓶爬到水面以上,身体紧紧地挨着水面。但是,一旦遇到干扰,它马上将自己的身体缩进硬壳内,并将硬壳的洞口盖得严严实实,落入水底,一动也不动。(3)生殖方式奇妙:不用产卵,可以直接生出小崽儿来。

5、看图复述,巩固知识。

(1)多媒体出示田螺外形、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产崽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熟悉内容。

(2)学生自由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6、总结交流。

(1)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2)从“我”身上,你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田螺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当遇到不测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硬壳里,并用硬片将壳口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沟里。田螺的这些特点都是“我”观察到的。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学习“我”善于质疑,勤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第 二课 时

一、研读赏析,品味语言,填表比较

1、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段落,同桌共同品读精彩语段。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讨论研读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2)赏析重点语段。

重点可放在“田螺外形”、“田螺默躺不动”、“田螺活了”、“田螺下崽”等语段。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师可点拨指导:

①描写田螺不同状态的语句。重点体会动词的准确与生动。

②表达“我”情感的语句。重点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动作描写。

③哪些语句体现出说明的准确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情感的真实性?

2、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3、求同此异,填写表格。

(1)再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本文与《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交流,填写下表。

  课文题目

  表达形式

  说明方法

  语言风格

  结论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奇妙的田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两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向“小夜莺”学习的思想感情。

3、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向“小夜莺”学习的感情。

2、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1、概括段意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夜莺鸣叫的灵音带),请同学们辩音乐

这就是夜莺的鸣叫声,它如高山流水,又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夜莺之歌》这篇课文中,那动听的夜莺的叫声是由谁出的,他在传送什么信息?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二、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同组同学合作完成)

三、学习一段

思考:

自学方法:

1、读课文

2、画词语,找句子

3、说理解,谈体会

讨论明确:从下面的课文可以知道,孩子不管是坐在河边吹哨子不是带路时吹哨子,都是用来麻痹敌人,同时又是为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报告情况的。

四、读句子,想想句子的含义

1、怎么就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明确:这是孩子故意打岔,把自己当作夜莺,避开敌人总是的实质弄了这位德官,表现了孩子的机智和勇敢。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了火,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六、概括段意:

“小夜莺”给德国兵带路,把敌人引到了游击队的伏圈。

七、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自学方法:

1、读课文

2、画词语,找句子

3、说理解,谈体会

讨论明确:机智勇敢的小夜莺一边给敌人带路,一边吹着口哨。

他用不同鸟叫声向游击队报告敌人有多少人,有多少机枪。使游击队有准备地全部歼灭敌人。

八、概括段意

“小夜莺”给敌带路,巧送情报,游击队积极备战,全歼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九、学习第三段

这段写是什么?

“小夜莺”又坐在河边吹起口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十、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十一、课文为什么要以“夜莺之歌”为题?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中的主要线索是紧紧围绕“小夜莺”展开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小夜莺”这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憎恨敌人的孩子。

十二、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

板书17、夜莺之歌

中心: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憎恨敌人

内容:带路传信歼敌

旁若无人莺鸣鹃啼

诱敌再去

所答非问巧送情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3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的2、3

教学难点: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瓦砾li、耷拉da、木屑xie、鹧鸪zhe、gu

蠢东西chun、轻蔑mie、胳膊bo、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板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

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三、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四、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五、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板书:机智、勇敢

小夜莺、活泼、灵巧、小英雄

热爱、祖国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课件篇15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压缩空气的几种用途。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压缩、承受”等20个词语的意思。

3、能区分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这两种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

4、认识小标题,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学习科普文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知识要点,体会写法。

难点:理解压缩空气在风镐、弓形支柱、神奇飞毯上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压缩空气以及课文介绍的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学习《看不见的大力士》,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带点字的意思:覆盖启发

(3)“看不见的大力士”是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1人1小节),注意正音。

(2)将下列生字用小黑板写出,注意不写错字。

揿铆

(3)说说“覆”、“启”的意思,说说“压缩”、“复杂”的反义词,“承受、启发、构造、喷射”的近义词。

(4)“看不见的大力士”是指什么?(压缩空气)

3、再读课文,填表。

段落小标题压缩空气的用途原理

4、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你觉得这篇课文在文章结构上与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认识小标题)

(2)各段课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讲读第一段。

1、讨论:这一段是用什么例子来向我们介绍压缩空气的?这样介绍有什么用处?

2、填空:压缩空气不但(),而且()。

3、讨论:上面这个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课堂作业。

《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详细了解课文介绍压缩空气的用途及工作原理。

2、体会行文的严密生动,运用总分段式介绍压缩空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渡。

第一段告诉我们,压缩空气有许多奇妙的用处,那么有哪些用处呢?请默读第二段。

二、精读第二段。

1、区分小标题与段意的不同之处。

(1)这段讲了什么?(压缩空气是生产帮手)

(2)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可见,小标题不一定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可以是一个词组,在表达上更灵活。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讲了哪几个例子?

(1)风镐。

(2)铆钉枪。

3、讨论风镐、铆钉枪的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压缩空气有一个特点是:能随巨大的重量,风镐、铆钉枪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呢?请在书中找出答案。

4、出示:被压紧的空气,总是想胀开来。

压缩空气会膨胀

这里告诉我们压缩空气的另一个特点:压缩空气会膨胀,风镐、铆钉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三、精读第三段。

1、从这个小标题,你知道这一段文章写什么?

2、出示第2自然段,读一读,然后删去“把半圆内胎的两头封住”和“如果把很多这样的支柱排起一排”,在读一读,比较为什么要像树上那样写,从中体会写说明文要写清楚细节,重要细节不能漏。

3、把“当这个半圆形的橡皮管子挺起来后,不就变成一根弓形的支柱了吗?”这句话改写成陈述句,从而理解这个句子。

4、找出第4自然段中的总起句,并说说分述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5、认识原理:压缩空气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四、课堂作业:《语文作业本》第4题的(1)、(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第四段。

2、正确区分一般的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他们的作用,学习初步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第四段。

这一段将告诉我们压缩空气更奇妙的用处。

1、默读第四段,思考:压缩空气增样使汽车不挨着地面走?(默读后用挂图帮助学生理解,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压缩空气怎样使汽车不挨着地面前进。)

2、说说“飞毯”为什么加引号的?

3、找出这一段中的两个问句。比一比,他们跟第三段中的反问句有什么不同。如果一用这两个设问句,文章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认识设问句,了解他们的作用。

三、朗读全文,小结。

四、课堂作业:《语文作业本》第4踏(3),第5—6题。

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