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自信心。写好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3、一读,指导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你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5、二练
阿炳为_________而深沉地叹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为_________而伤心地哭泣。(自己师父的离去)
阿炳为_________而激愤地倾诉。(自己的坎坷命运)
阿炳为_________而倔强地呐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听、《二泉映月》
(过度)师述:就这样,一曲《二泉映月》从阿炳的琴弦上流泻出来,它久久地回荡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心里.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1)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听着,听着,......他的手......泻出来。)
(2)找出描写音乐变化的语句;用“﹋”画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2)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3)阿炳要“倾吐”什么? (阿炳要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赞叹...... 怀念......思索......)
(4)通过什么“倾吐”?(二胡)
3、交流描写音乐变化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再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琴声把自己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字幕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____,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阿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看到阿炳的坚强)
②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读出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4、小结:正是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相机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小结:是啊,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七、 课堂教学总结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这首美妙的乐曲,通过文本的反复学习,我们仿佛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通过倔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阿炳的坚强,感受到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说明了阿炳(板书:)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听《二泉映月》完成对对联练习
上联:泉声 琴声 心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2、预习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看到:坚强
感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说明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3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4
《穷人》,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改编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成就的一篇短篇小说。
全文没有一个“穷”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感受着“穷人真穷”。尽管如此,他们又是富有的,幸福的。她们关爱邻居,在西蒙死后,本能的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渔夫宁可自己“熬”,也要抚养两个孤儿。她们爱家,家虽穷,却“温暖而舒适”。她们爱亲人,桑娜在家补破帆,心里担忧的却是丈夫的安危,西蒙的死活。渔夫回到家更是关心妻子在家干什么。西蒙临死,用旧衣服盖住孩子,旧头巾包住孩子的小脚,怜子之心,苍天可鉴。正是这样的艺术构思,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精神的力量。穷人,并不穷!这些可敬的穷人,虽然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所作所为,给了我们多么美好的感动,他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反观《穷人》,耐人寻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品质。
结合语文要素和《穷人》文本的特点,我的设计思路以情感为主线,以环境描写、情节中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为支架,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学会表达,也就是小说文体如何借助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了达成目标,主要设计两大议题:一是体会“穷人真穷”,此环节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中、情节描写的细节描写中找穷人很穷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做一交流。最后我总结,穷可能隐藏在一处环境描写中、一处细节中、一处标点中……;二是重点理解“穷人不穷”。穷人不穷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聚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来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挖掘桑娜、渔夫身上的人性光辉。以达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合一。能力迁移部分设计第一道题是通过学习桑娜家里的环境描写迁移理解西蒙家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到的作用。第二道题是利用文本留白,抓住桑娜两次沉默,来让学生写出桑娜此时矛盾、纠结心理中隐含的善良之心。抓住渔夫的语言描写“熬”,写出渔夫此时虽然日子过的艰苦,却显示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的心理活动。通过体会、写话学生再一次认识了西蒙身上母性的光辉,桑娜、渔夫身上善良、仁爱的人性光辉。最后让学生说出穷人穷的是什么,不穷的是什么。升华主题,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田螺的课文——奇妙的田螺。
我们读完课题,就会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奇妙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田螺的?
2、交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田螺
捡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介绍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处?
外形
生活习性
下崽
三、感受观察和表达:
1、那田螺的这三个方面到底怎么个奇妙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这三个特点的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重点指导:
(一)外形
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整个身子,圆乎乎的,被包裹在那个深绿色的硬壳里面。硬壳上,有一道向右旋转的沟纹,从头转到尾,越来越密。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1)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朗读
(2)运用比喻的方法。将硬片比作门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硬片的作用。
(3)从颜色、样子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用词准确。
(二)生活习性:
(1)过渡:在我将它捡回来的那一天,它一直不动弹,直到晚上我要上炕睡觉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怀疑——接读
(2)不知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
呀,田螺不但活着,而且还是那样地有意思哩:
(奇妙之处在于:从"已、牢牢、即使、再、也会" 感受到这么小的动物生命力还挺强的,从中可以知道它胆小、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3)读一读,田螺是怎么爬上来的呢?
(4)它正在进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呢?(注意指导“一收、一缩、早、严严实实”)
(5)通过作者的描述,谁能说一说,这田螺的生活习性的奇妙之处?
这是这样可爱这样奇妙的田螺。
(三)下崽方式的奇妙:
(1)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球球比作飞机投下的炮弹。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
(2)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去掉呢?
照应。前文这一句话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使文章开头部分设置的悬念得到了解释,这样写才使文章结构完整。
3、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读书感受了田螺外形、生活习性、下崽的奇妙之处。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呢?
(是我仔细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
四、小结全文:
只要我们能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写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7
一、知识教学点
1.增进对科幻作品的了解,体会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见解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
三、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想象越新奇越好。
四、教学的重难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大胆想象力。
2.理解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作导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具准备
若干图片
七、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课文
1.先和同学们讲一段“关于尾巴的故事”,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鳄鱼用它的强有力的尾巴击退敌人;狐狸用它的尾巴保持温暖;而松鼠如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尾巴当作降落伞使自己安全着陆;海狸用它的尾巴发警号,游泳时用尾巴划水转向,还用尾巴给窝里垫土,当咬断大树时用尾巴来稳住身体。有一天动物进行了一次交换尾巴的游戏,它们是这样交换的。(印发有关资料,资料附后)
2.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每个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尾巴,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学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自由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对字词的掌握
重点字词:闲暇 翘起 蹭(cèng)
2.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 (“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
作者通过奇特而有据的想象入题,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
(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
(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有尾巴的人们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A.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B.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C.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6)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待机出示图片)
(二)学习课文的重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源于作者大胆的想象,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
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5.文章最后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这惊世骇俗的想象,作者虽然难以将“贫困、短寿、行动不便”同尾巴的关系一一说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据的,所以读者对最后的惊人之语,虽然感到奇异,都又不觉其荒.唐。
(三)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学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这一愿望实现,那么我们人类人人都会拥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作者笔下尾巴有很多的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同学们自由发言:(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
(开一场现场讨论会:如果人类长尾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语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达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达,所以尾巴就渐渐消失了,应该说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现在我们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类仍能够四肢自如地行走,就会带来行动快捷,减少车辆拥堵等效果,也会避免或者减少大脑缺血、脊椎弯曲、劳损、胃下垂、痔疮等疾病的发生。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合乎情理。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8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
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
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
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
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08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
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 │ │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生看插图)
3、课文哪一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这一自然段。
4、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很美)你从哪里体会到很美呢?
(深蓝……)颜色,是啊,作者把这些色彩写得浓重,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让老师也感受到这美景吗?
5、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想认识这位少年吗?好,那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到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出示句式:( )的少年闰土
读了课文,你想填什么词语? 知识丰富(板书)
3、课文中哪一句话总的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请用“——”划出来,指名说,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是我以往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闰土的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请同学们默读后概括。
交流、板书:瓜地刺楂
雪地捕鸟
海滩拾贝
沙地看跳鱼
5、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特点,并闭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场景,当然也可以跟你同桌交流感受。
品读,感悟
三、学习课文(一)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
(聪明能干)板书
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动作)请大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说。
2、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注意读出敬佩之情。
3、你读得真不错,喜欢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吧,读的时候该强调些什么呢(动词)
4、这一部分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讲读“瓜地刺楂”
1、指名说,你从“瓜地刺楂”这件事中感觉到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呢?
提示:我们写作文常常通过人物的——生接:语言、动作、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吗?指名读。
4、这样吧,每位同学在旁边找一位同伴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吧。指导两名同学分角色读。
5、这一部分内容与哪一部分相呼应?
(三)学习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1、指名读,说说这两件事看出闰土什么特点?(见多识广)板书
2、齐读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讨论交流,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了吗?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补写“我”的外貌。
五、结果、拓展
板书:
少年闰土
稀 瓜地刺楂 机智勇敢
奇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事 海滩拾贝 见多识广
沙地看跳鱼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0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跟老师一起学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瓦砾lì、耷拉dā、木屑xiè、鹧鸪zhè、gū
蠢东西chǔn、轻蔑miè、胳膊bo、云杉shā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耷拉:下垂。
婉转:悦耳、动听、形容声音特别好听。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生机勃勃:生命力特别旺盛。
垂头丧气:低着头、没有精神、沮丧的样子。
3、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注意: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另一个部分是课文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要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感知课文,再把重点概括出来。
4、文章为什么要以“夜莺之歌”为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这个问题是围绕着主要内容展开的。从内容上讲:
⑴夜莺之歌在文章中出现过5次。
从表达意义(即中心)上讲每一次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一次的作用: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的作用: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的作用: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的作用: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从他的反复的穿插出现,并且作用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夜莺之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是夜莺之歌把内容巧妙的串联起来的,同时由于每次出现时的不同作用,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⑵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进而刻画人物,这篇课文着重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文章的最后夜莺灵巧地摆脱敌人的跟随,也就变得有说服力了。)
⑶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有很多对人物的刻画,同时也有大量的景物描写。
文章中景物描写语句:这些景物描写,不是随意的书写,而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处描写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这一处景物描写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是一处拟人描写: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时,我们称之为拟人描写,垂头丧气本来是对人的描写,这里用来描写树,既形象又生动。在我们写作时特别值得学习。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树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了情节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3、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3、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略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
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
2、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3、学习作者想象丰富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这么美妙的墨竹作者怎么能不喜欢呢?
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2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品思路,领会作者观点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当降落伞,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够表情达意;鱼的尾巴起到划桨的作用。我们人类没有尾巴,可是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脂. 穴 癌 翘 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讨论得出:
1.根据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这一想象是大胆、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据的。
2.作者在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时,也是在前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人类尾巴的描述,是根据人体的体征和男女体征差异而进行。如写人类的不会长毛,是依据人类的进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壮些”,是依据“男人所有的肢体都比女人强健”这一特征想象推测的。
从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这惊人的结论。虽然奇特,但我们丝毫不觉荒.唐。
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七.课堂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半命题中任选其一,大胆想象,依据合理,说一段话。
题目一:“假如人类有__”
题目二:“如果动物会__”
八.作业:请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铺垫
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
3、交流:(板书)
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篇15
《穷人》一课成功地塑造了桑娜,渔夫感人的形象。讴歌了穷人那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在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段落中关键的关联词语“非……不可”,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后得出结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紧跟着我提问:“为什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随后学生通过自渎,感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结尾处,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内心世界。课堂上学生的潜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互动中创设出一种和谐,融洽,互相激励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