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优秀的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本教材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1)填空练习用的小黑板。

(2)教学挂图、幻灯片、爬山虎的实物。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一、二部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齐读第一、二段,提问:

(1)作者看到的学校和家里的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爬山虎满是一大片

(2)课文第二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回答,师相机板书:

3.导入新课,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的。

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怎样写爬山虎的脚“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引入新课自然,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分别用“▲”、“______”“……”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观察实物,回答问题,师相机板书:

(2)从哪里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写得很具体?

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能力,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好了这一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

2.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教师出示实物,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进一步讲清“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和上文的“铺”相照应。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地向上爬的。

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师读第5自然段,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会有什么变化呢?触着墙的怎样?没触着墙的怎样?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听读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4.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共同解决。

意图:通过质疑,检查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讲评、读一读。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学生回答后板书:

整体→部分

2.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

意图:通过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五、板书展示

爬山虎的脚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2

一、说教材:

《种子的梦》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这首诗是当代诗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_”后期,噩梦将过,光明即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诗中把种子比作“沉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创作于_时期,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背景资料,课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走进_时代,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放飞思维与想象,自主学习,交流碰撞,生成属于课堂的精彩。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朗读诗歌,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重点)

3、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高年级阅读倡导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理解文本大意。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深沉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悟结合法”。从班级实际出发,贯彻“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并适时点拨,积极引领。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

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洁明了。

有梦就有希望,人世间的许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小小的种子也有一个梦想,它的梦想是什么呢?为了实现梦想,它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种子的梦》。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抽查预习情况,指名读小节,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出示:认读)同桌听读,会认就行。

3、(出示:书写)要求正确书写,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一记,以此强化易错字。

4、请同学们自由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相机板书:种子的梦境——长叶、开花、结果。)

5、快速浏览5——8小节,想想:“种子的梦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板书:美好、幸福?

(三)深入背景,步入梦境。

1、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怀着这个美梦呢?

(出示:)“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进褐色褐色的土地,

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

学生找出来后追问:这一节在写法很特别,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板书:写法)

比喻——拟人——反复,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说说。

通过学生的“对比读”来感受一下反复的作用。从两个重复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冰冷冰冷)

寒冷、黑暗、环境恶劣。

2、由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进黑暗的社会环境: “十年动乱”——“_时期”。先抽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

(教师再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如:《草原》的作者老舍,《草帽计》中的贺龙,元帅彭德怀,以及柯岩所受到的非人的迫害,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齐读第一节,联系创作背景再想:诗中的“我”是谁呢?学生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柯岩”与“种子”融为了一体,这就是 (板书:借物喻人)

3、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都挡不住“我”追梦的脚步。为了实现梦想,“我”怎么做的呢?用横线勾出来,想一想:你从关键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冲破”“一点一滴地积攒”(板书:冲破、积攒)感受种子的(板书:坚持不懈的、永不言弃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读。

角色扮演:闭眼想象,走进种子的内心,再有感情地齐读第3小节。

(四)品读感悟,深入梦想。

1、冰冷残酷的环境不能扼杀我的梦想,土层的压力也挡不住我向上的步履,多么顽强的种子啊!种子坚持不懈追逐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入梦境,细细品味。抽生读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

2、自学:按“读——批——议——品”自学。

3、分享学习成果,学生随机交流,教师重点引导三处,其余一带而过。

(1)(第一处)第5小节:长叶——

A、关键词“缓缓地”、“慢慢地挤碎”体会,并把感受带进文中读读。

B、语言渲染和追问引导学生走进种子的内心:渴望春天,再带着内心的感受读读。

(2)(第二处)第6、7小节:开花——

(多媒体出示:)我把爱情倾心交付,

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

针对 “蜜”追问:有了蜜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这就是种子真正的梦想。(板书:美好)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读读。

(3)(第三处)第8小节:结果——

种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春天打扮得更加美丽。春天美丽了,谁也会变了?

大地母亲变美丽了。生活变美好了,幸福了,快乐了。这才是“我”真正的梦想。

4、配乐朗读: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甜甜的梦,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静静的想象。

(五)回顾板书,播种梦想。

1、回顾板书:种子的梦是?

追问:“我”是柯岩,我渴望?柯岩苦苦追寻的梦在今天已经梦想成真了。(板书:梦想成真)

2、同学们,从“种子的梦”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3、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请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顽强、乐观、永不言弃地追寻梦想,就一定能美梦成真!

4、推荐书目:让这些好作品启迪我们的智慧,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4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5

教材分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体现了3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4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本课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标准》指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据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会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认识“横折钩”1个新笔画。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会用这个字组词或说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因为这是一群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本课使他们第二次接触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把横写平,竖写直都很困难,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

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字枯燥的。无趣的,而天性好动的性情又使他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很难持久,基于此,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话,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终保持。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组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图画,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 图画导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而上课伊始,我将贴出笑眯眯,暖融融,孩子非常喜欢的太阳公公,来认识太阳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本科教学之内,但这是孩子每天都见到的一定非常想认识。所以信手拈来,既不费力气,又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 听故事,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六七岁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讲解这个字第一笔什么,第二笔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写,无疑使孩子感到学汉字是枯燥的,没有意思的。如果让刚学汉字的六七岁孩子在生动的故事, 美丽的图画中学习汉字,无疑是激发学习汉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为例,安排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画太阳,讲一讲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为孩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会古人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使汉字不仅仅是方块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生动。也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于是我安排了为形声字配图,再与现代字相对应的找朋友游戏,让他们自己学习汉字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找,叫名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记忆。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水”和“火”两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水”和“火”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二、学习生字

1、教学“日”字。

①今天,老师请大家来猜老师的画。

(师画一圆圈)请猜猜这是什么?

生:铁圈、盆子……

师 :(把圆圈涂成红色)你猜这是什么?

生:气球水果……

(师在圆外再添画几笔,变成了太阳。)现在你猜出老师画的是什么了吗?

生:太阳。

②太阳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日)

③出示课件,把太阳是如何演变成“日”字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实物太阳是如何变成“日”字的。

④你能编顺口溜来记住“日”字吗?(如:长长方方一个口,中间一排整齐牙。)

⑤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日”能和哪些字做朋友组在词呢?(日子、日头、六月一日……)

(运用猜画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思考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这个“日”字能和哪些字做哪友,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教学“火”字。

大家看,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急着要和大家认识呢?

①出示“火”字和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和下面的古字,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吗?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肯定学生的发现)这个字是我们祖先根据木柴燃烧的样子描画出来的,后来,经过慢慢演变,就变成了今天我们写的“火”字。

②谁会用“火”来组词或说一句话,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学生观察画面,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观察、思考、说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3、自主学习“月”、“水”。

课本54页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字,你能自己看图记住它们吗?

①学生自主学习,练习比一比,说一说。

②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你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吗?

③今天学到两个新的笔画,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教师要注意强调“水”的第二笔叫“横折撇”。

(师生互换角色,给学生创设主动识字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地把自己的认识告诉大家,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巩固生字。

①小游戏:摘苹果。

(谁能把写在苹果上的生字或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对,谁就可以把苹果摘下。)

②你能用“日、月、水、火”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吗?

(学生学习生字后,经过游戏,进一步加深了印象,然后引导他们把一节课中学到的几个字运用到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既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又训练学生思维和说话能力。)

三、记忆生字的字形

1.导语:这些生字你们不仅认识了,而且在生活中学会了运用,真不简单!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呀?

2.复习2种新笔画“竖钩、横折撇”,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笔顺跟随,先写哪笔?再写哪笔?看看是怎样一笔一笔写成的?伸出小手试着在桌上按笔顺写一写。

4.请同学跟着老师一边书空笔顺一边说笔画。

依次出示:日、月、水、火

5.请同学拿出铅笔,把这4个生字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按笔画记忆字形。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7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本组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这条小鱼在乎》正是一篇保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生动作品。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全文主要是讲小男孩怎样拯救被困的小鱼,这就是文中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命的珍贵。

四、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这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创设情境————读中剖析——升华整体

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影响。

大海、小鱼、小男孩都是小孩子熟悉的事物。一个天真的举动,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利于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实现情趣交融。教者应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中相互影响,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课文。

a.以境激情、以声激情,指导朗读,用心感受第一自然段

创设情境:本课题是《浅水洼里的小鱼》,我通过播放海底各种鱼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同时,问题“你看了这么优美的画面,你觉得小鱼生活得怎么样?”的提出,激发了学生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向往,对可爱小鱼的喜爱之情。随之,在教学本课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么可爱、美丽的小鱼,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即将干死的难过心情。在感受文本思想的时候,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b.在学习中通过找重点句子,加深体会。

相机抓住“在乎”一词,让学生说说在家里谁在乎你?理解“在乎”一词的意思。

c.随机指导朗读,体会小鱼的可怜。

出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小鱼的多。

是啊,这么多小鱼被困住了。(放大:困)你想到了什么?

小鱼被困在了浅水洼里,会怎么样?

自己读读这段话,把写小鱼难受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出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句子变红)

由这个“蒸”,你想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感受到浅水洼里有许多将要死的小鱼,引起学生对这些小鱼的同情心。

激活思维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又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想象说话:那可是几千条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此时此刻,小鱼们会说些什么?汇报。(板书:在乎)

2、读中剖析。

还有谁也在乎小鱼的生命呢?用疑问引出小男孩的爱心举动

(1)轻声读课文2-6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小男孩在乎这些小鱼,想帮助它们?请用笔划划。

汇报反馈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理解

重点抓住:

“这条小鱼在乎!”说明小男孩听懂小鱼的心,在乎小鱼的感受。

那除了小鱼自己在乎,还有谁在乎呢?

三个“不停地”说明什么?(配上动作理解)

“头也不抬”,“一边……一边”说明珍惜时间,想多挽救更多的小鱼。

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利用课件中的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在读中感悟

(2)情境创设,体验学习。

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让我们和小男孩一起把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扔进大海。重点体验——用力扔。

通过这些,你对小男孩有什么评价?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男孩?

3、这时,沙滩上又走来了一位叔叔,他和小男孩说什么了?同座位的两位同学读读3-6自然段,一个同学是小男孩,另一个是叔叔。3-6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分别作为叔叔和小男孩进行口语交际,体会到小男孩爱护小鱼的心理,从而有感情地读出“这条小鱼在乎!”,进而通过贴鱼、评读的方法来体会“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句话。

(1)出示课件“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①、叔叔这句话什么意思?

②、你能把叔叔的意思说清楚吗?(补充句子)

③、把叔叔的意思读出来。

通过叔叔的话体会到叔叔对这些小鱼的轻视,为下文口语交际和体会“这条小鱼在乎!”作铺垫。

(2)出示课件“这条小鱼在乎!”。

①、师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体会小男孩的心里话。利用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创设说话情境,训练学生口说我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就是叔叔:小朋友,你为什么还在捡?不就是几条小鱼么,谁在乎呢?

小朋友,看你多累呀!谁在乎你这么做呢?

小朋友,你不用捡了,有谁会在乎呢?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以及小男孩对这些小鱼的爱心。

4、升华整体

师引导扩展到“所有人都要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指导行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假如你看到了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想想说说)

歌曲延伸《水晶般的心》

5、总结

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时,当我们看到花儿吐露芬芳时,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正因为无数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精彩!相信大家都会做一个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人。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8

一、说教材

从内容来看,《秋天来了》是一首现代诗,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秋天满怀希望、满载收获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从课文所处位置来看,本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的领篇课文,课文的教法与学法,对于学生第二学段的学习应该具有引领性作用。这首诗歌写得富有童趣,语言活泼、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逐步由以识字为主到阅读中解词析句过渡的实际情况,因此把目标确定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认读“凉爽、洁白、神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阅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4、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秋天。

三、说教学重点

进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在感受语言优美的同时,使学生乐于交流阅读感受,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结合这一理念,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律美,还要让学生结合课内外,积累关于秋天的语言材料。因此把引导读懂课文,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诗歌的教学更提倡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感受美好的情趣,使其对秋天的感悟更加的深刻全面。所以我把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由于诗歌体裁和课文所处的重要位置决定,教学在学生读文品析的同时,还要注重低中过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一理念把教学方法确定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丹枫迎秋、枫林如火、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落叶纷飞、秋高气爽、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月春花)

2、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来了,随即板书。

3、出示诗歌,老师激情朗诵:(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那不是蝴蝶,那不是小鸟,是枫叶在舞,是黄叶在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看!秋姑娘悄悄地披着彩虹,一路撒下花香,一路飘着果香,带着迷人的景色,带着丰收的喜悦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教室。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再读课题。

[教师以诗歌的特有韵律导入课题,使学生入情入境。]

二、美读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

2、指名读文,正音正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随即学习生字“乘”和“骑”。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爽”和“落”,掌握多音字“落”。

[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生字]

三、熟读背诵,

1、第二节最能表现秋的美丽: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注意读出诗句表达出的秋天的美感。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随即学习生字:“挥洒”“泼”“染”“展”。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紫”,掌握多音字“露”。

5、合作识字

(1)小组交流二类字,相互帮助。

(2)小老师领读词组。

[学生自主识字,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忆,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

6、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7、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课时,把朗读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复习背诵:自由朗读或背诵全诗。

2、导语:读了诗歌,感受到秋天的美吗,诗歌中美感的句子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二、细入品读,秋之味

(1)引导找出描写“秋天的色彩”的句子,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读句子。

(2)赏读了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诗歌是选择了哪些颜色和相应的景物来写秋天的?

3、生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4、课件展示(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

课内:( )的田野( )的大海( )的葡萄

课外:( )的枫树( )的果树( )的菊花……

5、你喜欢哪种颜色?把诗歌中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仿照诗歌句式让学生在前一填空基础上尝试创造新的句子:秋天是五颜六色的,金黄的(),雪白的(),天蓝的(),紫红的……()的枫叶,()的柿子……啊,秋天真美呀!)

[这一设计,既进行了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提升了阅读的层次,课内外有机结合,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来体验秋天带给人们的美感。]

三、让学生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1、多媒体出示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积累。

2、出示描写秋天的诗,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刘禹锡《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

[借用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文章片段、成语各种表现形式,积累和感悟不一样的秋天。]

四、作业:

1、抄写本课重点词语,在积累本上抄写描写秋天的成语和本首诗歌。

2、继续查找描写秋天的诗句、文章,将自己查找的所有材料进行分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为有效利用收集的材料,针对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的区分处理,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瑟瑟”、“丰收”、“烂漫”、“苍翠”不同的情绪情感,以此来表现内心对秋天的感悟。]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0

1、说教材

课文是一个小剧本,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中午,在森林里,黑熊被关在一个铁笼子里,白羊正好经过,黑熊请求白羊救他,还说非但不会吃白羊,还会保护它。白羊信以为真,用力把笼子的门拉开了。获得自由后的黑熊不守信用,要吃白羊。正在这危急时刻,小猴子出现了。他想出了妙计,重新把黑熊关进了铁笼子里,白羊得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是人的美德,不可轻信像黑熊这样不守信用的人。

2、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学生已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识字任务。能借助拼音,通过各种识字方法认读生字,阅读课文。但正确朗读课文,特别是句逗停顿,读懂课文,特别是文章大意,还需老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3、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识字在教学目标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仍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方式应有所变化,应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主研究识字方法,不断创造新的识字方法。同时加强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字义。

本单元安排了“读课文了解内容”的训练,因此,教师在阅读方法和阅读要求上要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教学重心要从识字教学逐渐向阅读教学过渡,阅读教学从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向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转变。

4、说教法。

从本单元开始,要求学生能“读课文了解内容”,真正开始了从识字向阅读的过渡。阅读课文需要学生更多地关心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建立篇的概念。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单元要求,不能任意拔高,随意改动。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读读课文,多熟悉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说说课文内容,只要求学生说出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而不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5、说学法。

本课是课本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会读此类文章,能读懂此类文章。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6、说实施。

要将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堂中很好地实施,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知教材,了解重点难点。本课除了自主识字这一重点外,还有一个重点难点,就是通过读文,了解课文内容,如何落实这个重点,解决这个难点呢?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完成填空,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其次,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反复读,深刻体会。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关键句来帮助理解,从而达到对课文所含道理的理解。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1

一、说教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节选与本书。本课文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

三、说教学重点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悟我的坚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情谈话,和学生拉近距离。朗读课题,想一想“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从做什么开始的?(去煤矿挑煤开始的)挑煤这样的活干起来怎样?(艰难,辛苦)当时作者只有多少岁,他为 什么要去挑煤呢?这样理解课题意思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悟一悟等方法引导学生谈体会,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感悟母亲的情感,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在当时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当学生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体验既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上述的教学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的学习状态。

(三)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已完全被吴运铎的坚强所折服,沉浸在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交融之中,想象着心中的形,诉说着心中的话,流淌着心中的情……此时,学生艰难着作者的艰难,痛苦着作者的痛苦,坚强着作者的坚强,完全进入了一种能动忘我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活跃、协调的情绪与氛围,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状态,成为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场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生机和无限活力。 出示课件,介绍吴运铎生平。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写下发自内心的话语和感叹。这使得学生有了创新的思想。创新是状态的极致。创新状态中,学生将自信、自能、自主,地发挥出来。这种创新,缘于期待与体验,表现在课堂上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想象,独特的思路、方法,抑或是独特的表述形式。上述教学中,安排学生的说与写:面对吴运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一种真情的演绎,灵性的萌动;是一种对自我的洗礼和超越;更是一种极致状态对生命的燃烧和升华。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2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在根据词作内容简短易懂的特点,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学法上采用听、想、说、品、唱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 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学习目的。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配乐示范朗读,想象、和词、唱词。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讲故事,走入《渔歌子》。

利用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讲张志和直钩垂钓的传说。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品画意,吟诵《渔歌子》。

(一)读出节奏美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导正音)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借助注释、插图指导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课件指导观察“塞”的写法,指导写生字。

2、指导吟词。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师配乐配画范读)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我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我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的欣赏效果 3.生练读、指名读。

(二)读出意境美

1、读了这么多遍,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4、谁再来读?用你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生配乐配画朗读,读出意境美。

5、短短的27个字,我们品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想象词人的神态、心情。

6、“不须归”的意思是——?“不须归”的理由是——?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

三、悟诗情,和唱《渔歌子》。

1、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2、探讨“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全班读)对比欣赏,初识和词。形象感悟词牌的作用。师生和词: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

3、 投放诗词画境(音乐、书法、国画),营造诗词教学的情境此词一出即被中国的诗人奉为词宗,这首词后来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用书法诠释,音乐家用歌声传唱)

4、古词新唱,欣赏学唱。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3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 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 “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4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 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小学生语文教案设计篇1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蟋蟀的住宅》。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教学目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所以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不把学生掌握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中重点达到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难点: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五、教学流程

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学生会非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之已经学过《明明上学》一文,学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的可爱、有趣早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移,为学生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学生发展口语作准备。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设计理念中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在此过程中适时出现CAI课件,蟋蟀住宅的资料、图片。)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相机出示CAI课件,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实现读、写、说结合。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因此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课文的内容也的到了精彩的展示。

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