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这里给大家分享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方便大家写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理解竖式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法。

教学难点: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口算 估算

20×3 = 97×4 ≈

300×4= 215×6≈

6×500= 489×7≈

7×800= 316×6≈

课件出题插图

三个小朋友正在准备画画,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怎么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2.探究新知

学习例1

指名读题目。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

12×3= 36 (枝)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36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

师:12×3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探讨。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尤其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及个别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1)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注意怎样书写?

(2)应该从哪一位乘起?

(3)每一次乘得积的位置该怎样呢?为什么?

(4)每次乘得后的积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汇报交流:

方法一:可以把12×3看成3个12相加。

方法二: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3相乘,再把结果相加。

10×3=30(枝)

2×3=6(枝)

30+6=36(枝)

也可以用竖式

方法三:

师:考考大家,大家想一想,如果列竖式计算213×3,怎么计算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梳理小结: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时:

1、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各位乘起。

2、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3、乘得的积写在横线的下面与相应的数位对齐。

火眼金睛

师:学校买了4个电水壶,一个122,一共用去多少钱?

指名读题。

独立完成。

一辆校车可载客21个学生,学校共有4辆这样的校车,可载学生多少人?

独立思考。

附答案:21×4=48(个)

小刚上学骑自行车,每分钟骑112米,他从家到学校需要骑4分钟,小刚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3.拓展提升

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1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家?

丽丽看一本总共365页的连环画,每天看21页,连续看了4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

附答案:21× 4=48(页)

365-48=317(页)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1、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与计算。

2、能够用运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一)

个位:8×3=24,个位上填4,再向前一位进2。

5 4 十位: 1×3=3,3+2=5,十位上填5。

用多位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乘的顺序:先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2

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课间休息10()。

2、小明吃饭用了20()。

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爸爸每天工作约8()。

王艳跑50米用了10()。

3、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看一场电影用了90()。

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4、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夏天午睡大约1()。

脉搏跳10次用了8()。

跑100米需要13()。

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

5、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6、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爷爷每天晨练1()。

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练一练: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4

简单的推理

例1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6=15=

12-=8=

+2=35=

25-=11=

例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7=5+△=17

△=()=()

(2)☆+☆=12☆-△=6

☆=()△=()

例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1△+△+△=9

△=()□=()○=()

例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

△+△+△=12△=()

例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20,

则△-☆=()

例6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三.达标测试

1、

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11+△=16

△=()=()

(2)☆+☆=24☆-△=6

☆=()△=()

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

△+△+□=20□=()

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2

则△=()○=()

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9○+☆=7

□=()○=()☆=()

6、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乙说:我比丙矮;丙:说我比甲高。()最高,()最矮。

四.家庭作业

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8

※=()-=()

2、小白猫和小花猫钓了同样多的鱼,送给奶奶一些后,小白猫还剩2条,小花猫还剩1条,()送给奶奶的鱼多。(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小白猫□小花猫□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 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 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 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 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 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 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 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 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 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8

一、填空题。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480×5的积的末尾有()个0,605×5的积的中间有()个0。

3、一个因数是104,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

4、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203×5×0的积是()。

5、5个340的和是多少?列式是()。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1×2×3×4×5×0的积比0+1+2+3+4+5的和大。 ()

2、0×9+8=17 ()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或三位数。 ()

4、任何数与1相乘都得1。 ()

5、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0。 ()

6、300×5的积的末尾有3个0。 ()

7、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一个因数大。 ()

8、计算124×2时,十位上的2×2得4,4应写在十位上。 ()

9、一个因数的中间有0,则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 ()

10、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

三、竖式计算。

238×4=630×7=617×8=

209×5=123×5=201×3=

306×7=210×5=

四、解决问题。

1、每名同学发5本练习本,三年级一班有32名同学。一共要发多少本练习本?

2、一丛棉花苗上有600只蚜虫,一只七星瓢虫每天吃103只蚜虫,6只七星瓢虫一天能吃完这些蚜虫吗?

3、小宁每分钟能打字192个,一份1000字的稿件,她5分钟能打完吗?

4、张村计划挖一条水沟,每天挖124米,挖了7天,挖了多少米?

5、青山小学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租6辆汽车够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9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61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超市大买场图、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明天是双休日,今天老师准备下班之后到超市里买一些东西,送给福利园的小朋友。那么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出示家乐福)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大家想不想去买东西啊?

〔利用书本上的大买场这一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算法

1.出示主题图

点击薯片:12罐一箱,每箱42元老师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师:谁会列算式?(生答)342=?你是怎么想的?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1)342是3个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交流算法的思路,还让学生进行了互相学习。〕

2.师:小朋友开动脑筋,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你们看小巧的计算方法和一样,只是写的过程不一样。(出示)

342=□340=□32=□□+□=□

3.师:谁能够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个别学生复述)那么谁的方法最好?

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在通过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

4.小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描述形式的直观,使学生更能理解乘法的算理,同时也为后面的竖式计算和口算奠定基础〕

5.模仿练习

独立完成、说说计算过程

716=117=233=

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328=958=686=

三、学习竖式

1.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交流汇报。)

〔在学生理解乘法的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书自学,更好的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伸展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2.小结:小丁丁他们使用了能够表现思考过程和计算步骤的竖式形式,但是我们在列竖式时,都会把中间环节省略。

绍竖式一般写法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3.模仿练习

书上17页练一练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组内互相交流)

〔通过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 (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 )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简单图形平移。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旋转木马、钟摆摆动的动画。

师: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

学生说分类的方法

师:像上面这三种(火车、电梯、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旋转木马、钟摆)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你还见到过那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新知探索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兔搬家图,看这三只小兔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出示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在左边的图上找到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个。

师: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小房子整体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

3、师:把书翻到第24页,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师: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吗?

(1)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2)相互交流方法。可能是:

a)先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角形中另外两点与这点的关系,画出三角形。

b)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连起来。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实际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先吧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然后再把三个点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那么大家画的对不对呢,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

a)看看方向对不对。

b)找两个对应点,数数它们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

c)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d)同桌互相检验,对的握手祝贺对方。

2、谈话:请大家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然后同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 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 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 学生造三位数。

3. 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 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   412-398=14   512-498=14   612-598=14   712-698=14   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5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