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意科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小学创意科学教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小学创意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3
学情分析
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爱吃什么最讨厌什么,谈起来滔滔不绝。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这是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采用卡片来记录,摆卡片来研究,最终得出对人的食物的一般认识。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数量的统计和类别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难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发放一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附后),让学生在家里做好记录。[学生记录的过程不单是为上课准备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家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向家长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的过程。]
二、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食物。关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要引导学生对食品与食物这二个概念加以区别,以防止在书写卡片时两者相混淆。]
2、你最爱吃什么食物?
3、你最讨厌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来寻找答案吧。
[最喜欢吃的食物与最讨厌的食物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同一种食物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讨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三、讨论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
2、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注意选取样本。我们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为样本来研究。
[研究方法的确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选取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并初步学习选取研究方法。]
四、记录与统计
我们的研究其实从昨天已经开始,拿出我们昨天填写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这一交流活动是对家庭学习的验收,也为下一步填写卡片做好了准备。]
1、下面我们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语来指导填写卡片的方法)
2、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名称。
重复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别记录。
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要用多张卡片记录食物名。
3、学生根据记录表填写卡片。
4、初步统计。
6、数一数共用了几张卡片?这说明了什么?把重复的食物卡片用钉书器钉在一起。重复最多的是那些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
五、整理与研究
1、小组内将重复的卡片钉在一起。
2、把卡片平摆在桌子上。这么多食物我们怎么研究呢?启发给它们分类。
3、如何分类呢?讨论确定分类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与熟食的食物;主食与副食;动物类与植物类食物)
[给物体分类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所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些食物分类不清的情况。为此,组织全班同学首先将食物分成动物与植物类,分类中出现了诸如水、盐、食品填加剂等无法归属的问题。这时指导用“其他”来涵概。]
4、分组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食物分类。
5、讨论交流分类方法。组织学生间的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人的食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人一天中应该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过本问题的讨论旨在使学生明白,人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学习流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流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流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6
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调查讨论活动。
本课的学习活动与下两课时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与下面两课时统筹设计,进行单元备课。
活动目标
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活动过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_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主要包括:
(1)科学发展的进程。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
(2)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些内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_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
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
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
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此教
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①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②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
③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
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
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带来厂环境问题。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
两步进行。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
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
(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查阅资料等。
(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
(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9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学习流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
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
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学习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学习流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流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
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课件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创意科学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质。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伞下降的视频资料,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降落伞的视频录象
3.大家认识录象中的东西吗?那你知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们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标注,其余学生自行在书上标注)
引导学生主要标出降落伞受到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
1.大家想亲手来做个降落伞吗?请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组选择相应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B: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等。
3.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降落伞
测试方法:
A:一位同学在教学楼二楼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从降落伞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B:要保证降落伞下降的距离一致。
C:记录员及时记录时间数据
(三)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组交流本组所制做的降落伞的降落所用时间
2.每小组降落伞下降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一样呢?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学生各自提出假设
4.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确立一个假设,填好小组活动研究方案:
问题:降落伞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5.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指正小组研究方案中有误或不全的地方。
6.小组开展研究,并填好数据。
结论:
(四)汇报交流:
通过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潜水比赛”是一个拓展活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下降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