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这里提供优秀的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方便大家写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参考。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小了。

师:通过刚刚小小的实验,我们发现影子是可以变化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下发学习单(即课本上25页)

1、实验器材的准备:手电筒、A4纸、木块

2、说明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探究手电筒从不同远近照射同一木块实验时,要保证手电筒和屏的距离不变,移动木块,观察影子的变化。

4、没完成一个实验,尝试着在A4纸(屏)上画出影子,并且尝试着分析、推理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实验探究和讨论结束后,进行班级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4、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在进行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后,还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单(课本25页)上尝试画出影子形成的光线图,大致能通过画图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长短。

四、课堂延伸

讲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应用。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遮挡物,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板书: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变化的特点

投影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

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观察一株植物

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

(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株植物

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

四、小结

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

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7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预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熟悉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熟悉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练习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9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小学科学教案2000字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5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