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案的编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写好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这里给大家提供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一、谈话导入
1、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课前老师请你们分组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现在就请你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台湾真是一个宝岛啊!但也真由于它的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万尽沧桑,经常被肆意践踏。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3、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抗日战争刚结束时,跟一所台湾乡村小学的师生们共上一堂——《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浏览阅读提示,划出学习要求。按要求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随机理解词语:光复
3、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文章的主题,最合适不过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找出来读读。联系上下文想想,这短短的9个字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激动?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三、交流重点
1、第一次
(1)学生自由交流感受。(作者为台湾人民能够重新学习祖国语言而激动。)
(2)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补充资料)——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台湾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
(3)整整50年,台湾人民不仅生活在殖民者的屈辱下,他们不能说一句中国话,写一个中国字啊!再读读他们学习汉语的场景,你是否也跟作者一样,被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动?(交流文中师生学习汉文字的词句,如“一笔一画”等,感情读。)
是啊,这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那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
2、第二次
法国小说家都德曾经说过:“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但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并没有淡忘学习祖国的文字。此情此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被它深深触动,难怪作者也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一起朗读这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3、第三次
(1)学习了祖国的文字,作者又参观了小礼堂。那么他参观小礼堂时,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这些伟人你们了解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伟人介绍: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
(3)看着,看着,作者的眼睛为什么不觉湿润了?
(4)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师生说些什么?那么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呢?跟你们刚才说的那些话相比较,从这9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是的,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全部感情呢?——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四、小结提升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五、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B、我们学过《王二小》、《鸡毛信》、《小英雄雨来》。今天我们又学了《难忘的一课》,请大家把这些连起来想想,再联系“南京大屠杀”、日本的731部队事件,想想在日本人占领下生活的中国人是什么滋味,会有什么感情?请大家谈谈学习了本课后,你想到了什么?完成小练笔。
C、预习24课,做预习批注。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快速阅读,培养在读中质疑解疑的能力,在质疑解疑中梳理文章大意。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梦想的力量”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精神的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片段朗读,激趣导入
1、师有感情朗读
我们一起先看一段文字。出示:车子开进村庄时,5000多名孩子聚在路边,他们热烈地鼓着掌,有节奏地高喊着:“瑞恩!瑞恩!”瑞恩羞涩地走下车去,不好意思地向大家打着招呼。他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了一口井前。井被鲜花包围起来,水泥基座上刻着:“瑞恩的井——由瑞恩·希里杰克为安格鲁小学社区建造。”
2、质疑激趣
⑴读到这样的文字,感受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疑问吗?
⑵生质疑。(根据回答板书)
(二)快速读文,初步理解
1、解疑
⑴过渡:这些问题提得真好!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17课《梦想的力量》中揭晓。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争取把这些“?”都变成“。”!(板书课题)
⑵生快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⑶生汇报。
2、理解瑞恩梦想的产生。
⑴过渡:是啊!没有干净的水喝,会是一番怎样的状况呢?
⑵出示非洲缺水的图片。
⑶生谈感受,引出瑞恩的梦想。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文章,感受瑞恩的品质。
⑴默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课文中哪些词语感动了你,划出来,用一两个词写出你的感受。
⑵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⑶生汇报。
2、补充省略号,体会写法。
⑴瑞恩除了为地毯吸尘、擦窗户、捡松果、捡树枝,还做了哪些事?
⑵生汇报。
3、进一步感受瑞恩的品质和梦想的力量。
⑴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瑞恩的品质和梦想的力量?
⑵生汇报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过渡:梦想的力量使瑞恩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行动,这些坚定的行动带动了家人、老师、同学、周围的人以及社会上的人,甚至影响了世界!正如作者所说:“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出示“瑞恩的井”课外资料。
3、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和瑞恩一样,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播放“芭蕾女孩”的事例、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4、生联系自己实际交流感受、看法。
(五)作业
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有很多感触吧!出示课后练习(任选其一):
1、写一篇读后感。
2、阅读为梦想奋斗的故事。如《隐形的翅膀》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3
一、读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读课文,想想每段给我们讲了什么?讨论并写一写。
3.全班交流,指导抓中心句、合并句意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细读第1段:
1.默读课文,你能从中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适时点拔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自荐是什么意思?围绕自荐作者给我们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4.请学生读,评读后再有感情地读。
学习第2、3、4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交流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作者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采用总分的方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说明?请同学找出相关的语句。
4.引导学生深入学习2、3段,感知列数据说明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学习第5、6段:
1.自读这两段,人们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呢?勾画批注。
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第7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易种易活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明确写法
1.读最后一句,我指的是谁?课文在叙述的人称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化的手法。
2.课文哪些词语是把爬山虎当作人来写?
3.读了这些词语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亲切、自然、有趣)
4.原来说明文也可以写得这样生动,作者的这种方法我们可得好好学学。
☆爬山虎
爬山虎又名爬墙虎、地锦,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黏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根茎发达,根深可达1.5至2米,茎长可达20至50米,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1米。房屋、楼墙根或院墙根处种植,应离墙基50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1.5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淤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4
《黛玉初进荣国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写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学发展占有重要位置。鲁迅先生给与它高度的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红楼梦》的《黛玉初进荣国府》。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红楼梦》创作过程。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四、理清情节,把握结构
1、这篇课文以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内容?
2、交流并归纳。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
第二部分(2~8)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以及《红楼梦》创作过程,理清了故事情节。下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贾府,了解环境,同时感知林黛玉和王熙凤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选读九黛玉初进荣国府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
第二部分(2~8)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5
这是一篇描写北京老四合院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课文,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时,我就被它清新流畅、朴实的文字做吸引。从课文中读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属于孩子的,阳光的,轻松的,快乐的,自由的,上完这一课,我感慨颇多。
首先,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自在的学习的氛围,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这种快乐,其实作为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比如,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有学生说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事,犹如再现了作者的小时候。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在读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干情,学生感悟的很好,这一环节完成得不错。
其次,课堂上,我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听,说,读,写,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悟文本的内涵,通过多次的朗读和表达,学生的口语的表达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相信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突飞猛进的。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我仍有遗憾。
1、我努力践行着“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在课堂上,因为这节课有领导听课,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动起来,没有能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得课堂当中呈现的多是优秀学生的表现,没有考虑的学习稍有困难的学困生,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我都会努力,让全体学生共同的参与。
2、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没有激发性,这也许是课堂不够活跃的原因。我知道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39;一种有效的办法,并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在学生回答的精彩的时候,我总觉得对学生的评价缺点什么,现在想来,评价不仅仅是语言的评价,或许,老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更能激励到学生。我将会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6
本设计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主要表现为:
1、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读中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体悟,建构起自己的认识。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以说名言,悟名言,写名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一、说名言
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假山旁、花坛边、草坪里,有许多标语牌,上面有许多名人名言?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说一条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学生说名言。
二、读名言、悟名言
(一)读名言,质疑
1、同学们知道很多名言,老师这儿也有一条名言,谁来读一下。
出示:一个作家,应该说……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名学生读,生齐读。
2、读了这么几遍了,你能说说这条名言主要说了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
3、师小结并板贴:爱的力量平衡
警告的力量
4、那么读了这条名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a、为什么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爱的力量,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
b、母亲的力量指什么?警告的力量指什么?
c、为什么需要有人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二)悟名言、解疑。
1、那么你们知道这条名言我是从哪儿摘录出来的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课题,并在中间加个“和”。
下面我们一边学习这个故事,一边解决提出的问题。
指导读好课题(先读好“精彩极了”,再读好“糟糕透了”)。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他怎么会得到这样一番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第1—14自然段,好吗?
生自读。
指名学生说第1—14自然段的内容。
师相机板书:七八岁时第一首诗
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找出母亲说精彩极了的句段和父亲说糟糕透了的话,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找读。(先找读母亲说“精彩极了”的句段,再找读父亲说“糟糕透了”的句段。)
4、我们看写母亲的句段,母亲的话哪一段写得格外精彩?
生找读,指导读好写母亲的第一段话(第1自然段)。
5、真像个母亲在夸儿子,那么儿子听了夸奖以后,除了腼腆和得意洋洋以外,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读了第2—4自然段,仔细体会体会,再和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交流,好吗?
生自读、交流。
从这两段话中,同学们感受、体会到了些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引导。
6、同学们,母亲的夸奖竞对我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你们知道母亲的这种夸奖就是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也许你也能创造一两句名言呢!
指导名学生说,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a、夸奖就像是推动器
b、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夸奖就像是力量的源泉
c、爱真是力量的源泉。
d、爱的力量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爱是一切的基础。)
7、是啊,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母亲这么夸我,我高兴极了,而父亲却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读父亲的话。
指名学生读。
8、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谁再来读读“我”的表现。
指名生读。
9、父亲的话对孩子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是,我却想请同学们想想:父亲说他的诗糟糕透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
10、那么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交流。
指名交流。
同学们说到了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都对儿子成长有利,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一种爱就可以了?如果只有某一种爱,会不会出现什么不利的情况呢?
所以这两种爱的力量需要怎么样?
11、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巴迪当时所不明白的,因为当时他才年仅七八岁,可是当他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话便有了深刻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么一番话: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段话好吗?生齐读名言。
12、学到这里,我相信前面的问题同学们一定明白了。
三、写名言。
下面老师想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不知同学们喜欢吗?
同学们已经十几岁了,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能不能写一两句你自己的感悟呢?写好后,你们可以出一期黑板报,供大家欣赏交流好吗?
由课堂上学生的感悟引发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真正把读、悟、写结合起来。
总评:
一、教材处理独到。先切入第16节中重点句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通过质疑,回读全文,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说、读、悟、写名言为线索,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
二、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是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自读、理解着读、读中去揣摩、去体会;指读,把个人体验、感悟到的表现出来;互读,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齐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课堂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这里的情境不是指某个教学环节的单一情境的创设,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它包括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师的语言、活动的方式,构成了完整的动态的情境,因此,课堂上注意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学生个体的自学、研究,又有小组间的讨论、研究,更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语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富有煽动性,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如让学生读“课题”时,老师是这样说的:“‘精彩极了’该怎么读,谁行?”“你说得精彩极了,老师也被你深深折服。”“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意味深长。”学生就是在这样充满赞赏、充满鼓励的课堂中,迸发出激情,迸发出智慧。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7
【教材简析】
作者介绍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呼啸而来的洪水,他处事不惊、果断的进行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教学结束】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8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每个月;每个季节;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9
《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_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0
学生视角:
课文优美生动,定会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学生会对燕子的样子和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感兴趣,更会在图文对照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燕子;
教学难点:
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话?
教师思考:
燕子是学生都能见到的小动物,但不会用三言两语即把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得如此生动,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述手法;注意图文对照,找到与文中相对应的燕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文中的语言比较,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准确;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设计特色: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1.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2.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有能力自学生词。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词
(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初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重视学生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2.汇报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思考过程的遗漏之处。)
1、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俊()凑()谱()沾()
竣()揍()普()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你都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哪些内容?
2、回答上节课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解决。
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品味其表现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眼中的燕子什么样,可以概括地说,也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说。
(学生可以概括,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也可以画画,简单的几笔勾勒,还可以用朗读等自己喜欢的其它方法,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
3、喜欢这段吗?为什么?
(经过上个问题的铺垫,自然引起学生对这一段落的&39;注意,也自然能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4、你还喜欢哪部分,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自由鉴赏的空间,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自由结组,第二自然段,拟人的写法写明艳的春天,燕子助春天展示生机;第三自然段,写燕子飞翔的姿态、速度等,抓住掠、一转眼、沾、停等词语,写出燕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理解最后一句话,这一比喻句不仅形似,更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学生的学法也自己选择,可以读、可以画、可以说,从各个角度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5、学生汇报。把黑板交给学生,小组可以边讲,边读边展示,(教师要肯定地听,建议地改,指导地读。提倡和鼓励其他的学生边听边修改与补充。同时,把学生讲解过程中理解了上一课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擦掉。)
6、朗读比赛。
(欣赏了作者的文章,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的语盲魅力,就要把这些读出来,感受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无疑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操的好办法。)
三、总结
教师、学生分别从总结中再次感受课文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仿照句子特点写句子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五、实践活动
在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岂能只有小燕子为它带来生机,我相信,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为美妙的春大带来生气,说说你观察到的,再把它有条理地说下来。
1、训练点
《燕子》的第l自然段: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训练目的
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3、训练过程
(1)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2)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a.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有____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学生标出不同之处;乌黑光滑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可爱的)
b.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c.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a.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2.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3.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教学重、难点:
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创造性地复述第五节。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一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二读课文,找找文中奶奶的“老话”,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三读课文,填填下表
发生的事情
奶奶的“老话”
4、从课外查找资料,摘录两句对你有教育意义的“老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人物漫画(相声艺术表演大师——马三立、喜剧幽默大师——卓别林、漫画大师——张乐平、文学大师——巴金),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
(他们都是大师,是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且德高望重的人)。
(二)板书“语言大师”,请学生读读,再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语言大师”?
(三)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奶奶斗大的字都认不了几个却也被称为“语言大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将“大师”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预习交流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轻生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
三、合作感悟
(一)小组学习,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讨论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1、交流表格
2、在文中划出奶奶的老话
3、读读这些老话,交流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化的意思。
4、概括奶奶的老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小学生限于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二)交流
1、交流表格
发生的事情
奶奶的“老话”
“我”贪睡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我”贪玩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表弟不按时做作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我”吃饭挑食
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我”爸妈为小事闹别扭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家和万事兴
“我”爸妈不勤俭节约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2、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有哪些?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读读这些老话,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她的“老话”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多、押韵、易懂、激励人、教育人等)
5、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位奶奶,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把握时机、语言恰当、富有情趣、与众不同。)
6、除了喜欢,你对她还有什么感情?
(感受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7、是啊,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明白了大家为什么称奶奶为语言大师。
说话训练:大家之所以称奶奶为语言大师,是因为她。
8、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大师的魅力。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激发,可以在朗读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仔细体味文中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四、总结提升
1、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
2、学了课文,看了小品,我们知道老话的作用真不小,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老话,你想用它来教育哪些人呢?
3、这些“老话”是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奶奶正是用了这些“老话”教育我,激励我,伴随着我的成长,奶奶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设计意图: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演练中深化感悟。运用演一演的形式,既检验了学生的复述情况,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等多种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基础题
1、抄写奶奶的老话
2、熟记奶奶的老话
3、看到下面这些情况,你能对他们说些什么?
星期天,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____。
我的同桌一做题目就要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会对他说:______。
爸爸妈妈总为一些小事而吵架,我以后要劝他们:_____。
发展题:(任选一题)
1、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2、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设计意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并将课内激发的兴趣迁移到课外,拓展探究的兴趣和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语言大师
奶奶
“老话”多教育我
押韵爱敬佩激励我
易懂伴我成长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2.理解并领悟渔船上的船员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我不怕,解决困难我有办法”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悟船员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看多媒体画面(海面上一条渔船里装满了鱼,一人说回家喽!)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啊,辛苦了一天的渔民终于要归航了,他们能平安顺利到家吗?我们看课文《归航》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不认识的字,并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同桌合作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哪国人叫什么名字?
(2)渔船什么时候归航的?说明了什么?
(3)渔船归航时遇到了什么情况?从哪里看出的你能读出来吗?
(4)渔民们是怎样应对困难的?你领悟到了什么?
(5)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3.集体订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重在第四、五题的讨论与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作业
一篇面对困难的态度与做法的日记。
四、教师总结
是啊,人生的舞台就像大海一样有他的多面性,我们从小就要有“面对困难我不怕,解决困难我有办法”的思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勇者与强者。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归航
发生发展__结局
返航波涛突起勇战凶险平安到家
人生的启迪:勇气+力量=成功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3
《一件运动衫》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二、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六、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学会本课知识点,并复习下节课内容。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4
《望月》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5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应
教学反思: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6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
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靠一张嘴 官职高
廉颇 蔺相如(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