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设计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设计小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巅”“滋润”“寄托”等词语意思。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公公博大无私的爱,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像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4、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教学重点:

1、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2、品读课文,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像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孩子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解和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感受作者借太阳的目光表达对孩子们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

是呀,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激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生自由初读。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生词)指名认读生词,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认清字形,同桌互读检查。

②齐读生词。

4、检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什么?(这是文章的总启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去写)

2、观察一下,你从句式上明白了什么?(这是一个排比句,句式整齐)

3、指导朗读

4、那么太阳究竟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又知道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说吧。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吟诵,读中感悟

(一)学习2——6自然段

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他听说过的故事最多,他知道的事情也最多。他会看见什么呢?(河流、大海、森林、人类、动物……)他又会听到什么呢?(河水哗哗流、小鸟在唱歌、小朋友在欢笑……)

过渡:他知道我们小朋友的哪些事情呢?他又为小朋友们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学习第2自然段。

2、导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读)

(2)孩子们,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思)

(3)交流感受。

(4)你能把你的感受批在这一段的旁边呢?(板书:批)

(5)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吧!(板书:读)

3、总结学法。

4、自主选择学习第3——6自然段。

按照刚才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从3、4、5、6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读——思——批——读的顺序自主学习,行吗?开始吧。

5、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反馈。(注意:相机交流指导)

(1)第4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汇报。

②教师指导:认真读读这段话,想想有什么问题吗?

③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写“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而是写“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课件出示:

叫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

叫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④能读出心中那甜如蜜的滋味吗?

⑤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什么?(孩子们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那甜蜜的心情、那流露出的甜蜜的笑容等。)

⑥小结:一个“甜”,一个“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瓜果的甜,还感受到了孩子的欢乐,家民伯伯丰收的喜悦,这种写法真妙呀!让咱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这一段)

(2)第6自然段

①体会“滋润”的意思。

A孩子们,当你非常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水,感觉怎样?

B水分充足,感到非常舒服,这就是“滋润”的意思。

C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鸟儿的歌喉,让它快乐地歌唱;滋润了山川,让山川充满生机;它还滋润了什么?

②小结;

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给小鸟创造了一个多美的家呀!让我们和小鸟一起用自己满心的爱歌唱大自然,歌唱那滋润了万物的太阳公公吧!(齐读2——6段)

7、当当小诗人。

太阳公公还知道什么,还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谁来当小诗人继续往下说。

课件出示:

太阳公公还知道小朋友喜欢( ),就发出光来,放出温暖来,让( )。

8、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激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学习7——13段

1、太阳公公就这样每天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师引读第7段)他最爱小朋友了。他爱——(生接读)也爱——(生接读)爱—(生接读)也爱——(生接读)。

2、师:其实,孩子们也是同样爱着太阳,你能从文中的语句中感受到吗?引导读8-13自然段。

3、 让我们读出来吧,把我们的心里话向太阳倾诉吧!

师生分角色读,指导学生读好“太阳,你好!”

4、你还相对太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二、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没有饥饿、没有战争、热爱和平,向往和平,让世界充满和平,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希望,而要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去共同创造。所以,太阳公公在孩子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所以,太阳公公最爱孩子,一切来到太阳下的孩子他全都爱。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太阳公公的问候,带着对太阳公公的爱,带着心中的感激,再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2、太阳公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写下来吧!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

教学重点

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

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要注意:

地点:校园

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人物一:张明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要注意:

时间:冬日黄昏

地点:街头

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人物一:少年陆天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要注意:

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地点:村庄

人物一:铁蛋

人物二:爷爷特点:体弱多病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完整)

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板书设计:

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⒈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⒊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⒋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⒈谈话

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

⒉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三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全长应为64.4米],桥面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券,读“xuàn”]净跨37.37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赵州桥由隋朝石匠李春主持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赵州桥的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弓形的,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一般桥都有桥墩,两个桥墩之间的桥洞,都采用半圆形的弧,桥洞的高一般是这段桥身长度的一半,这样桥才稳固。赵州桥如果只用一个桥洞,桥洞两边架桥墩,那么桥洞就得高25米(因为桥长50米),车马行人过桥就会像爬山一样困难。而要想降低桥的高度,就得多修几个桥洞,多造几个桥墩。这样既费工,又费料,桥下行船也不方便。(因为当时造桥全用石料,但那地方石料不易取得,因此造什么样的桥才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就需要精心设计和建造。)

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建成700多之后,也就是公元14世纪,欧洲才有人造出类似的石拱桥,那就是法国泰克河上建造的一座拱形桥——赛雷桥。但早已毁坏。而赵州桥一直保存到今天,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的崭新一页。

⒊揭示课题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音多读几遍。

⒉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⒊教师检查。

⑴检查生字词

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

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 爪、回首

遥望、双龙戏珠、 才干、宝贵、遗产、雕刻、智 慧

⑵检查课文朗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⒈自由朗读课文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⒉理清脉络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是写赵州桥的外形(结构)特点?(2)哪一部分是写赵州桥的美观?(3)

第一段(1)写明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年代。

第二段(2)写赵州桥的外形(结构)特点,以及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第三段(3)写赵州桥的美观。

第四段(4)写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课下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⒈认读字词

⒉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⒈品读感悟第一段

⑴指名朗读

⑵研读感悟

①说说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年代。

②“世界闻名”“一千三百多年”说明什么?

(前者说明赵州桥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是都很有名,表现了这座桥很不一般,突出了它的价值和地位;后者是说历经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想象: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赵州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承受了多少人踩车轧,至今仍横架在洨河上,说明这座桥很坚固,设计合理,工程质量高,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⒉品读感悟第二段

①默读分层

第一层(1、2)讲赵州桥非常雄伟。

第一层(3、4)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层(5)讲赵州桥的作用。

第一层(6)讲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②默读填空

这一段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是通过它的具体长度和宽度来说明的。接着介绍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桥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二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然后讲赵州桥的作用。最后讲赵州桥的设计优点:一是坚固,二是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是的一个创举。

③出示:“赵州桥非常雄伟。”

理解: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说明赵州桥的雄伟的?(长和宽。比如说,一个教室的长是9米左右,50多米就有五六个教室那么长,9米大约是一个教室的长。)“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说明什么?(这座桥功能齐全。这种各行其道的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的聪明才智,这一思想对以后桥梁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课文写赵州桥的雄伟,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在学生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 的气魄读出来。

④设计上有哪两个特点?(对照图)

⑤其作用是什么?(平时……,发大水时……)

⑥这种设计优点是什么?(既……又……)用“既……又……”练习说话。

⑦出示: “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创举”,字典中的解释: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因为这种设计既……又……,所以……)

⑧想:这种设计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吗?(符合:一是平时水少,发大水时水多;二是赵州桥全用石料,但此地石料不易采得。)

⒊品读感悟第三段

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美观)作者用哪句话把上一段写其坚固和这一段写其美观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句)

②默读课文,填空

桥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③作者主要抓住什么来讲赵州桥的美观的?(主要抓住桥两侧石栏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师: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④雕刻的龙个是什么样的姿态?句中的分号起什么作用?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分别介绍了三种龙的不同姿态。第一种“相互缠绕,吐着水花”。“缠绕”指两条龙的身体绕在一起。第二种“前爪相抵,回首遥望”。“飞龙”是说腾空飞起的龙。“抵着”是用前爪顶着之意。“回首遥望”是说它们前爪虽然相互顶着,头却没有相对,而都回过头看着远处。第三种“双龙戏珠”,是两条龙在玩一个珠子。“戏” 是玩之意。句中的分号表示并列关系中的停顿。这三个小分句描述了龙的一种.种生动的姿态,每种不同的姿态之间用上分号加以区别。)

⑤理解最后一句。(看出把龙雕刻得生动逼真。“所有的龙”,既包括前面列举的三种姿态的龙,也包括没有讲到的其他姿态的咯功能,指的是栏板上雕刻着的每__。这些图案使人感到赵州桥不仅是一座具有实用价值的桥,而且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从科学性到实用性,从实用性到艺术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⑥作者是用哪句话把上一段写其坚固和这一段写其美观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句)理解这句话的作用?(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是二、三段内容的概括句。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也就是第一个分句总结了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分句提示并概括了第三段主要的内容。有了这一过渡句就自然地把二、三段联系在一起。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学生在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不一定要求说出很深的道理,只要学生了解到,这个句子既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就可以了。)

⑦这一段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主要讲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用“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先用“不但……而且……”这个过渡句,点出本段讲述重点——美观;再具体讲图案精美;最后总结赞美。采用“总起——具体——总结”这一形式写的。找出总起和总结句。)

⒋品读感悟第四段

①朗读,理解“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②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赵州桥的构造以及栏板上图案的设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龙,谁也没有见过。它的形象以及各种不同姿态,都是凭借人们的想象画出来的。桥的建造和图案的雕刻都需要精湛的技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干,由此可见,赵州桥不仅是一座具有实用价值的桥,而且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从科学性到实用性,从实用性到艺术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以……)

③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全文总结

⒈在通篇文章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读课文时,我们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课文,

思考: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

⒉中心:这篇说明性的课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⒊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5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__、柔弱、搜索、隧道、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有关蟋蟀的文字、图片资料和作者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蟋蟀的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住宅是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家的房子。

学生乙:人居住的房屋。

5、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到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6、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7、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

读音归类:

平舌音和翘舌音:

翘舌音:宅、慎、址;平舌音:择、搜

多音字:扒

书写:蔽、搜、倾、抛

3、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慎重:谨慎认真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

搜索:仔细查找

隧道: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

耙扫:打扫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学生甲:蟋蟀的住宅

学生乙: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蟋蟀出名的原因

(2—6)住宅的特点

(7—9)如何建筑住宅。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作者观察蟋蟀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蟋蟀和其他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3、教师追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4、学生汇报:

1、慎重选址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其他昆虫的隐蔽所是怎样的?)

2、自己挖掘

除了选址慎重外,蟋蟀还有什么与其他昆虫不同?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__,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小结:通过对比,作者发现蟋蟀的住宅选址慎重,而且是自己挖掘,这也是蟋蟀的洞__叫住宅,而其他昆虫的洞__叫隐蔽所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

2、导入: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二、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拟人的手法)

门——隐蔽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的手法)

平台——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手法)

3、齐读第五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部)

内部:

介绍完蟋蟀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三、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

挖掘过程: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开。(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

长时间修整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勤劳)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住宅特点外部: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十月

如何建筑挖掘过程(勤奋)

不断整修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朋友”这个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中写了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小事:冬冬因为胆小,读书害怕出错,受到几个同学的笑话,而丁丁却说出了冬冬的长处,并请老师再让冬冬读一遍,结果冬冬读得很好。课文表现了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友爱、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朋友、关心朋友的美德。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本课课文简短﹑浅显,学生读几遍就能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阅读能力,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助友爱、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读、胆”等14个生字,认识走之儿,会写“课、文”等7个字。

(2)在语言坏境中体会“再、又”的意思,理解积累词语“喜欢、勇气、响亮、鼓掌”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讨论问题,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查字表等方法读准字音。

(2)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引导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朋友之间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勇于适时地给以赞扬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认字14个,认识走之儿,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阅读理解法。

2、学法: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自制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一定交了许多好朋友吧,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你为什么选他做你的朋友?冬冬也有许多朋友,但是她通过一件事知道了丁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设计意图】由于本篇课文较平实,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以学生可能对它不太感兴趣。于是我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最乐于回答的问题出发,引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手指着课文,认真听。

2、喜欢这篇课文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书时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可以想想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可以查查字表,还可以问同学、老师。

3、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4、小组间合作读。(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读给本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其他组的同学听。)

5.汇报交流读。(谁读得最棒?你能把自己喜欢的&39;段落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给读的好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指导学生试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反复读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互评、自评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进行隐性的自我评价。奖励智慧星也能更加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叫生读,读对奖励智慧星)

1.出示生字卡片,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办法。

(1)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听。

(2)“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3、找出有“再、又”的句子读一读。你能用“再”或“又”说一句话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盖高楼”,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楼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识字卡片(生字砖)准备好,教师读哪个生字,学生就把“生字砖”贴在“楼”上,哪组先盖好,哪组就胜出。最后再齐读贴出的生字)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往往很枯燥,为达到识字的目标,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了摘卡识字、“开火车”认读、“盖高楼”等游戏识字法,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识字游戏,个个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读书讨论,体会感悟。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7

《比尾巴》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激发他们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并学习观察的方法。

2、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学写事物的动态和静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

区分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

教学准备:

CAI课件(火烧云的录像、重点段句的文字)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烧云》。大家把书打开翻到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明确什么是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提醒学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回答完整)

2全班齐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天空。。。。。。着了火似的”)

(1)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2)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a避免重复·b点题·c与后文照应·d写出火烧云动感)

(3)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提醒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整而准确地说)

(二)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火烧云的.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全班交流。

(1颜色·2形状)

过渡: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三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2)用“——”和“”标出作者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和词。

(3)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的形式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句子“。。。。。。一会儿。。。。。。一会儿。。。。。。”)

(a五颜六色b变幻无常。在“一会儿”和颜色词下面标注)

4从火烧云颜色一多一快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小结:火烧云美,大家说得也美。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示色彩的词,在读者面前构成了一幅美妙奇异的晚霞图。

5观看录像,感受作者的观察仔细,用词丰富。(课件出示“火烧云颜色变化”录像。)

6感情朗读。突出变化多、变化快。(自由练读——点生读——全班齐读)

7仿说练习

(1)仿说词练习

(课件依次出示“红通通”、“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颜色词说其他颜色词。)

(2)仿说段的练习

用上你们刚说的词,运用作者的写法说说我们这里的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自由练说——点生上台说)

(二)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课件依次出现“1、读段,整体感知·2、讨论,理解特点·3、精读,体会写法,·4品读,感受美景)

(三)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何特点?2、用“——”和标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或词。3、你喜欢哪种形状的火烧云?为什么?

2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来说。)

(学生说一个形状时,课件相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动静结合的写法,生动逼真、形象化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总结写法。

(1)进行四、五、六自然段的引读练习

(2)质疑:是否发现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按天空出现了什么——火烧云的样子——火烧云的变化来组段。

(课件出示“天空出现了什么——火烧云的样子——火烧云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

5仿说段的练习

(1)学生边想像边自由练说火烧云的形状。

(2)点生上台说。

四、感情朗读,总结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六自然段。

2学会观察,注重写法,积累词汇,把语文学好,把文章写好。

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多

火烧云

形状变化快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万英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总)首

(分)夏呼

秋应

古朴美丽(总)尾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笼罩薄雾犹如霎时余波恢复涨高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分男女比赛读。

⑸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顿时()。过了一会儿,()。那条白线()。再近些,()。浪头越来越近,();那声音()。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飞奔而来白色城墙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1、2、3、4、5自然段。

4、认识“点、数、清”等11个生字,会写“方”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云妈妈有许多孩,它们子特别爱唱歌,你听,这会它又唱起了歌:滴答滴答,沙沙沙……它们是谁呀?

2、出示课题:雨点儿特别爱和小朋友交朋友,你来和它打个招呼吧!

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朋友真热情,瞧,雨点儿来了。

.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请你读一读这一句话。

2.这句句子里有几个词语你能把它们读好吗?按顺序出示“数不清、云彩、飘落”三个词语,指名读。

3.请小朋友再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些什么?

4.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①数不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③飘落:慢慢轻轻地落下来。

5、看着雨点儿飘落下来可爱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

自由练习,指名读。

三、学习第2、3、4、5自然段。

(1)学习2、3、4自然段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师朗读并出示相关句子)

2、交流:你听到了些什么呀?

3、小朋友听到了大雨点和小雨点在说话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原来是从这些提示语中知道的,那下次我们想知道是谁和谁在说话我们就可以看提示语了。

朗读训练:

①我是小雨点,就在你面前,哪位大雨点朋友来问问我?(师生合作)

②小雨点想问大雨点什么呢?(指名说)原来小雨点也想知道大雨点要去哪里?

③刚刚大雨点和小雨点之间互相问答就是在进行对话。我们就学他们来进行对话,好吗?自由练习。

④现在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能直接对话吗?同桌两人试一试,指名对话。

(2)学习第6自然段

1、有花有草的地方

小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花有草的地方在哪里呢?

小雨点来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师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是呀“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吧。

朗读指导

2、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大雨点儿到哪里去了?

哦,没花没草的地方好看吗?大雨点为什么要去这种地方呢?

大雨点和小朋友想得一样,不久,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示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雨点儿让大地变得如此美丽,你有什么想对雨点说的吗?

4、课间操:歌曲《小雨沙沙》

四、巩固生字。

现在我们把课文里出现的生字宝宝复习一下。

1、卡片认读。

2、生字板

3、雨点回云妈妈怀抱。

五、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看书,观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注意点和弯钩所在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笔顺。

2、指名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雨点儿》,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为什么叫他们雨点儿呀?雨点儿有什么作用呢?他们去干吗了啊?为什么他们去的地方不一样啊?这是些怎么样的雨点儿啊?

整理问题:这是怎么样的雨点儿?雨点儿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他们去的地方不一样?

二、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小朋友提的问题可真多,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读课文吧。

(一)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所感悟的,随机出现句子进行教学,在理解句子的同时解决学生所提的问题。

(二)深入理解,学习课文

[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1、理解数不清,如学生说我知道雨点很多?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愿意上来画画这些可爱的雨点儿啊?指名上台画,在请同学上台画……师问,这画得完吗?(画不完)是啊,雨点多得数都(生齐说数不清)。

2、理解飘落

A你知道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吗?(雪花、树叶、花瓣等)

B看课件树叶飘落下来的情景,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啊?体会慢、轻、柔的感受。读读飘落。再看雪花飘落的情景,用飘落来说一句话,并引导学生说得更具体,加上什么时候,雪花从什么地方飘落下来。

C知道吗,雨点也是这样飘落下来的,你们看,(看课件)再来读读这句话,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加动作,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后齐读。

课中操:课件出示小雨沙沙。

这么美的雨点儿,小朋友愿意来唱一唱吗?跟课件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告诉我们了雨点的什么啊?(作用)

那课文中又是怎么写雨点儿的作用的呢?请小朋友在课文中找一找。

[出示]不久,有化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A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段话有几句?

B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C指名读,体会更、不久、等词的意思。

D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机动:为什么大雨点跟小雨点去的地方不一样啊?

演示出示一盆小花,让他们说说小花需要的是是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他们能换吗?你们能告诉我哪些地方更需要大雨点呢?(引导学生说出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感受关心、友爱的情感)

(三)拓展

你就是那些花啊,草啊,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深深父爱的怀念之情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不一般的父爱

二、教学重点

理解真正的父爱,背诵第5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真正的父爱

四、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谈话法、讨论法、交流法、、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会与汇报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回顾课文内容,复习新字词。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回顾的过程,并且对生词有一个温习的过程,为读文打好基础。

二、抓文中的重点动词,体会父亲不一般的爱

虽然父亲执意要与我一起制作音箱,我们的关系也进一步缓和,而我依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花在材料上的钱足够买一个音箱,为什么偏要自己做呢?为后文埋下伏笔。

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心情的前后变化,进一步体会深深的父爱。

教学时,注重读文的训练,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升华情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默读思考;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朗读体会。默读与朗读反复交叉进行。第五自然段含义深刻,是父爱深深主题的很好体现,应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父亲对自己的爱。

这个话题并不难,学生也能感到有话可说。在生活中,每一位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父爱的呢?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父爱。然后,再在一首歌曲中体味父爱,使父爱的含义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五、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哪怕只有一句话。学生在听完歌之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自己的小练笔上,这也是对作文的一点积累。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一个字,那就是:爱。爱让我们健康地成长,爱让我们学会与人分享,因此,爱是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3、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3、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略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

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

2、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3、学习作者想象丰富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这么美妙的墨竹作者怎么能不喜欢呢?

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3

一、知识教学点

1.增进对科幻作品的了解,体会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见解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

三、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想象越新奇越好。

四、教学的重难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大胆想象力。

2.理解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作导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具准备

若干图片

七、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课文

1.先和同学们讲一段“关于尾巴的故事”,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鳄鱼用它的强有力的尾巴击退敌人;狐狸用它的尾巴保持温暖;而松鼠如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尾巴当作降落伞使自己安全着陆;海狸用它的尾巴发警号,游泳时用尾巴划水转向,还用尾巴给窝里垫土,当咬断大树时用尾巴来稳住身体。有一天动物进行了一次交换尾巴的游戏,它们是这样交换的。(印发有关资料,资料附后)

2.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每个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尾巴,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学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自由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对字词的掌握

重点字词:闲暇 翘起 蹭(cèng)

2.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 (“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

作者通过奇特而有据的想象入题,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

(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

(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有尾巴的人们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A.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B.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C.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6)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待机出示图片)

(二)学习课文的重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源于作者大胆的想象,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

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5.文章最后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这惊世骇俗的想象,作者虽然难以将“贫困、短寿、行动不便”同尾巴的关系一一说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据的,所以读者对最后的惊人之语,虽然感到奇异,都又不觉其荒.唐。

(三)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学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这一愿望实现,那么我们人类人人都会拥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作者笔下尾巴有很多的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同学们自由发言:(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

(开一场现场讨论会:如果人类长尾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语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达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达,所以尾巴就渐渐消失了,应该说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现在我们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类仍能够四肢自如地行走,就会带来行动快捷,减少车辆拥堵等效果,也会避免或者减少大脑缺血、脊椎弯曲、劳损、胃下垂、痔疮等疾病的发生。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合乎情理。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搭石教学设计。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当代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那一块又一块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21搭石)

2、齐读课题。

3、理解“搭”,借这个字学习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办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生词读音。指名读——齐读

2、轮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汇报交流:

(1)理解什么是“搭石”及搭石的用处。

①用学习“搭”字的方法理解“挽”字。

②体会搭石的作用。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很辛苦、很麻烦。)

(2)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方便、美。。。。)

三、品读体验,感悟文本:

1、找找第二自然段中表现家一句话,教案《搭石教学设计》。(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2、学习2——4自然段,体会表现美的语句。

(1)默读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让你感受到“美”的语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生预设:

(A)“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①理解“协调有序”,体会音乐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②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画面美。

a、理解“绰”

用刚才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理解“绰”字。

b、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一想,再说一说。

c、指导朗读词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边想象画面边齐读。

d、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要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几乎每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一遍地走,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③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①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

②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理解“伏”,指名做做“伏”的动作。

师:(手搭生的肩)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敬老人)

这份尊敬老人的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b、理解“理所当然”。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因为(指课件文字)——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是啊!人们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代代相传。

(3)快速去课文中找找,在这个村子里,在人们眼中,还有哪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摆搭石、不抢路。。。。。)

师:事虽小,情却浓。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谦让、淳朴)景美情更美,这能不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情升华。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但是相信这份美丽会永远存在,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总结方法,巩固提升:

回顾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感情熏陶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词句方面。。。。)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5

《慈母情深》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了解“语文导学”的要求上,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学习。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并勾画出描写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组织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提出不懂得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文章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了这一辅助资料,理解课文更深刻了,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而实现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6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

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2、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

(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也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7

一、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39;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四、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在历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8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VCD、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____”、“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6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