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1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有很多的经典著作,至今都广为流传。这个星期,我阅读了他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旧社会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的典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是阿Q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挫折后发明出来的。这种方法说的好听一点叫做“精神胜利法”,其实只是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的心理一个安慰,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逃避,并不能使一个人变得更好。
在文章中,阿Q被闲人打了之后,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但这只是阿Q在自我麻痹,自欺欺人,最终只能导致他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且越陷越深,这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所以说,这个“精神胜利法”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一种讽刺。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听到“阿Q精神”这个词,其实它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和命运作斗争。
就比如说马云,在他年轻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份工作,连酒店都不肯让他去当保安,但他却在那时立下了自己的志向——要改变全世界。在当时,肯定会有许多人暗自嘲笑他,觉得他很傻,然而,每当他一次次遇到困难,挫折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总是用“阿Q精神”勉励自己,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自己终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终于,他凭靠着不屈的意志,以及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在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壮举,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了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人物。
阿Q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是他的身上也有一种正面的精神,虽然他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甚至还被身边的人嘲笑,然而,他依旧活的昂起他的头,活的意气风发,我觉得这就是“阿Q精神”的力量。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阿Q学习,做一个不轻易被命运所击倒的人。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2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3
《阿q正传》,鲁迅代表作之一。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而《阿q正传》也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末代‘农民’的形象,他有农民种地就是种地,锄地就是锄地的优点,也有当时人们所具有的缺点,自私、保守、愚蠢的缺点。
而文章最主观的还是啊q的那种‘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赞。在文中阿q以一种即使现实中以失败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从文中;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这两小节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阿q那种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的行为。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由人民决定的,而文中阿q表达的是什么!懦弱、自私、保守、自给自足?而在那长达8年的战争,我们取得的不仅是胜利,还有一次伟大的蜕变。我们变了变得自立、坚强、强大。
战争是的确是令人憎恶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认我们在战争的见证下,成长了。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4
阿Q转败为胜的精神疗法可谓独树一帜,在他身上也总会屡屡呈现出来奇特的效果。因此,他获益匪浅。应该佩服他的明智与豁达,总是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
阿Q看到别人捉虱子,身上也条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来,并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恼怒起来,最终引来一场没有理由的被打。说他骨头贱,还不如说他身上存在有一种劣根坏习惯。他总是不甘寂寞,总是到处惹是生非,又总是处处被整治被讥笑。阿Q一生没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却动了念头,整日里忿忿然内心不平。但是恋爱却是他自己的一厢之愿,招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顿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讹诈。仅有的一丁点随身物品被敲诈了,他还没有忘了喝黄酒,真个是长不了耳性,无药可救。举步唯艰的阿Q一时间成了人见人烦的瘟神,远远避着。于是,他感觉着世界变得稀奇古怪了,到处是白眼。在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个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我们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穷困潦倒、永无出头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能再次得到荣归故里之神的眷顾。没有立足之地的阿Q饿着肚子离开了未庄,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摇身一变,俨然成了腰缠万贯的爆发户大老爷。他离开时悄无声息,人人讨厌;回来时惊天动地,人人敬畏。从本质上说,阿Q依然是人们讨厌和讥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东西却是人人希望算计的。可以从他这里得到点油水或其它好处,才是人们笑脸对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说,他是沾了东西的光,被人们一块儿另眼相看而已。不过,阿Q却不管这些。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赵家太爷那样的敬畏总归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当从他这里榨干了油水,无法再有便宜可占时,人们又露出了本来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讥笑他排挤他。
讨厌——敬畏——讨厌,这些变化很值得商榷。
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时兴起了革命。而且这股革命的风暴竟然也刮到了未庄,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阿Q对革命的实质内容一无所知,却嚷嚷着要革命。但是,革命这杆大旗早已被一些头上“带尖角”的人给霸占了。阿Q被所谓的自称革命党的人给拒之门外了。从未见过革命党的阿Q既神往革命,时刻盼望着能参加革命,又害怕被当官的杀头。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好处,它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成为世界名著,“阿Q”也成为“世界名人”,直到此刻,阿Q二字还常挂在人们的嘴边。阿Q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如此之巨大,究其原因正是《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乡下农民的形象,鲁迅先生透过这个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二十世纪初旧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致使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愚味、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
阿Q的身上,体现着自负和自卑的两种极端性格倾向,他是极其卑微的小人物,他生活在末庄的最底层,没有职业,没有家,没有住处,有时穷得只剩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只是靠给别人打短工为生。可是他却瞧不起末庄所有的人。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也不以为然,以为自我的儿子将来比他阔多了。阿Q还把自我头上的伤疤作为高贵的标志,别人嘲笑他时,便说:“你还不配”。
这便是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自负心理,极度自负的人往往会朝着极度自卑的方向发展,阿Q为了逃过别人侮辱,免受皮肉之苦,甘愿用自轻自贱来换取别人的同情,从而避免别从的侮辱。如末庄的闲人揪住阿Q的辫子往墙上撞时,他便承认自我是虫子,这完全丧失了人格和自尊,多么令人心酸!
阿Q对革命不了解,并不懂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好处,他投机革命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对别人进行报复,甚至连王胡这样的同胞也不留了。所以阿Q“参加革命”遭到拒绝后,就想到衙门里告状,告别人谋反,好让他满门抄斩。阿Q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即使阿Q“革命成功”最终也会变成赵太爷那样的新统治者。
阿Q既软弱又胆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没有潜力改变现实,无法应对现实,便只好利用精神麻醉法,在想像中麻醉自我,忘记痛苦。当阿Q受了别人侮辱时,十公恼恨,但很快就忘了,他仅有借着自欺欺人,迅速忘却恼恨心境才能恢复平和,也仅有这样才能重新高兴起来,阿Q遭别人棍棒的痛打,就是用“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来求得解脱的。
阿Q生活在末庄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够欺负他,与人打架,他经常是要吃亏,但他常常十分得意,因为他有一种妙法自慰,别人打自我,就想像成自我的儿子打自我。钱被人抢了,他在愤怒之中打了自我一个耳光,想像成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历害的凌辱,他也会用类似的方法为自我解脱,从而莫名其妙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近乎于精神失常。后因赵家遭抢,阿Q被人陷害,一步步走向刑场,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反抗,为自我辩白。最终要画押了,阿Q还担心自我画不圆,被人笑话而烦恼。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这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在鲁迅的心中,阿Q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6
除了中学课本上的几篇,鲁迅的作品我读得很少,在读了《阿Q正传》之后,才发现中学时甚至现在的我对鲁迅的了解还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学功底,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一切都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阿Q,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具有穿越时代的魅力。
最为人所熟知的,要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根本不愿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这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时代人群,前人说的够多了。我想谈谈今人。现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国最热的话题反腐来说吧。这些官员为什么纷纷落马?贪污呗。为什么贪污?欲望呗。他们不怕吗?他们以为别人发现不了。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我当然不知道他们在贪污时是什么心态,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时候,他肯定提心吊胆,心里边矛盾重重,总想着这是第一次,我就这一次,不会有人发现的。有了顺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国有句老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骂“假洋鬼子时”不也这样啊吗?
再说说普通人吧。我想中国人对于小悦悦时件应该还记忆犹新吧。市场经济带来了人民的富裕,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丢失。人们变得冷漠近乎麻木,新闻中不断可以听到那些令人费解的新闻,我们会指责那些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样呢?看来这个时代真的不缺阿Q。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7
社会的腐败,百姓的懦弱,你们敢于拼搏么?
——题记
看完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阿q惋惜,可这也正揭示了从前中国人的懦弱无能,真如同这阿q一样,也显示出了当时中国统治十分糟糕,像阿q这样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只能收到别人的凌辱:被有钱人欺负,被岭村人欺负……十分可怜,只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没有权没有势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气压!也真是如此,阿q变开始封闭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人的自私,都是掩饰他的害怕,因为,没有办法呀,苦老百姓只能如此忍气吞声,钱占据了绝大部分!
如今,中国虽没有当时的社会那样了,但是也不乏像阿q这样的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接受外面的新鲜,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样。鲁迅先生也正想唤醒这些人们,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只要你能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够了解到的。
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被践踏的人权。致使他变成了一个爱逃避的人,遇到了问题,只希望一味的躲在别人的身后,永远不会正面去解决。
现在,条件逐渐优越的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阿q了,遇到了挫折,哪怕只是小风小浪,也不敢面对,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知难而退并不是坏事,但是也是建立在你实在不能够去解决这件事情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像鲁迅先生手下的阿q和现在的许多人,一旦碰到挫折,都不去努力钻研,不曾去认真思考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开始一味的退缩,那你的人生难道不会变得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吗?没有一波三折的冒险滋味,更是没有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么你的世界将会越来越狭隘,越来越没有味道。
我想说,就算是过去再怎么努力创造的辉煌,那也只是一时的,也只是属于过去的,不是属于现在的,现在的就更需要我们努力拼搏的精神了!我想,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不也正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吗?这或许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但是,人的一生中如果真的缺少了拼劲,那么即使是再完美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华丽装饰,到最后,终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拼搏,不断地进取,即使失败,那也是为后面的成功奠定的基础,根本不用怕,因为只要你一直保持,终究会成功的!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8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就应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我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问,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存活下去,我想这就应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就应是十分的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和自欺欺人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安慰自我,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我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我明明处于劣,可是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仅有用精神胜利法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我变得更好更,所以也能够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有,有属于自我的土地,连一间身的房屋也有,只好长年在土祠里落脚,然后务必强迫理解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能够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可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应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提高。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9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农村末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故事。
阿Q在村庄中倍受冷眼,他被人欺负后,总有话语来安慰自己,这种精神被称为“阿Q精神”。这是这部中篇小说讽刺意味最能体现的,也是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 从作者的出发点来看待阿Q精神,这是人懦弱、虚伪的表现。阿Q每次受欺负后,他总是找到安慰自己的办法。在一次醉酒后,阿Q说自己是本村名人赵太爷的本家,赵太爷听说后打了阿Q的嘴巴。这件事却因赵太爷的名气在村里流传开来,阿Q因此出了名,即使是不好的事情,阿Q也得意了好久。被人打嘴巴本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阿Q却觉得值得高兴,因为他出了风头。这是盲目乐观、不理智、不客观的心理,这是中国人病态的表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现象。 整部书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鲁迅先生改编的古代故事。鲁迅先生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加入了当时中国的时代元素。在《采薇》中,叔齐和伯夷在首阳山上不食周粟,只吃山上的薇菜。一日一位阔人家的婢女路过,对二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吃的薇,难道不是圣上的吗?”二人听后不再食薇,二十多天以后被发现饿死在山洞中。婢女听说二人的死讯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不过是奚落了他们几句,她们的脾气不好,死了与自己无关,其他人竟纷纷信服,爱国忠烈叔齐,伯夷成了众矢之的。鲁迅先生选择这段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古为今用,鲁迅先生的构思实在巧妙!
鲁迅先生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不管是赴日学医,还是后来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之心始终未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近当代中国,已有无数作家,评论家无数篇文章谈及鲁迅先生,因为他是最伟大的“医生”,他的文字化作锋利的刀片,划破国人心中的灰霾,他的精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指引中国文坛的前进方向。
从鲁迅先生的书中,我看到了麻木社会的缩影,看到了过去,以史为鉴,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
阿q正传读书心得300字篇10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浪雇农。
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自慰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性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
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自慰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性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性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自慰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