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优秀的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
活动目标
感知雷和闪电现象,对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见过闪电和打雷吗?
(播放打雷和闪电的视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觉)。
二、出示图片,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
1、师:为什么会打雷和闪电?
介绍:雷雨常尝会在夏季发生。因为夏天空气急剧上冲,使得云朵里带有许多的电。当云和云碰撞时,就会发生打雷和闪电的现象。
2、请幼儿想一想,在刚刚观看的视频里,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打雷?
: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告诉幼儿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传播得要快,因此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
三、观看图片,交流保护自己的方法。
1、师生共同讨论:雷雨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看图说说:下雨打雷了,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这样做安全吗?
(1)雷雨时,在家里的小朋友关上电视对吗?为什么?
教师:雷雨时,要把家中的电源切断,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器。因为电线受雷击后,很容易把强大的电流传到电器上,使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发生爆炸或烧起来,造成危险。
(2)雷雨时,不能在哪里躲雨?为什么?
教师:雷雨时,不能在空旷的地方停留,更不能玩地上的积水,还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也不能在高压线附件走动。因为水、木、铁都会导电。
(3)雷电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教师:雷电会击中人或动物,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现在人们在高楼上装有避雷针,使雷电不会击中高楼。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2
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了解其特征,知道它们是世界之最。
2、通过竞赛游戏,提高记忆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
3、对动物产生好奇之心,激发探索欲望。
准备:
PPT贴纸课前向家长了解动物之最(如最大的鸟--鸵鸟、最小的鸟——蜂鸟等)
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在你心中什么动物是最大的?什么动物是最小的?
2、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
(二)认识几种动物,了解其特征,知道最大与最小。
1、认识鸵鸟提问:这是谁?它长得什么样呢?
你见过的鸟中它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呢?
师结: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可达2.75米。有房子那么高。它跑的飞快,连马也赶不上它。
2、认识蜂鸟提问:这只鸟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在哪见过它吗?它长得什么样呢?
你知道它有多大吗?
师结;它的脑袋只有一粒米大,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3、认识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世界上角最多的动物--千足虫等。
4、你还知道什么最大或最小吗?
(三)通过比较知道最大与最小
1、出示三张动物图片:小狗小猫小老鼠提问:这是谁?他们三个比较谁最大?谁最小?
2、同形式比较最大与最小。
(四)竞答游戏
1、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最大与最小知识竞赛。
2、告诉游戏规则。
3、教师出题小组竞答:小组轮流举手抢答(答对一题的一分)如: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鸟?
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动物是谁?
动物爸爸、妈妈、宝宝谁最小?
4、评奖:得分多的小组为智慧宝宝,用贴纸奖励。
(四)延伸活动:
1、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最大的或最小的,请你与爸爸妈妈找找资料看看还有什么动物是世界之最。
2、还有一些是通过比较知道最大与最小。请你找找、比比谁最大?谁最小?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和铁制品的关系。
(2)通过有趣的游戏认识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猫头饰13个、鱼钩12个、2个塑料篮子、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鱼。
环境布置:
墙面布置(可爱的宠物、宠物的图片)语文角、益智角、图书角、科学角
活动过程:
(1)引起动机∶
老师将猫妈妈,小花猫的头饰拿出来让幼儿猜猜今天玩什么游戏。
(2)中心内容∶
1、老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玩“花猫钓鱼”的游戏。老师扮做猫妈妈,让幼儿做小花猫,带上头饰对幼儿说:“今天,猫妈妈带你们去鱼塘钓鱼。”
2、老师带领幼儿来到鱼塘边对幼儿说:“鱼池里有许多鱼,让我们快来钓鱼吧。”
3、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幼儿钓鱼,老帅鼓励幼儿,先钓完鱼的那组为胜。
4、游戏结束后,老师再放入不一些鱼让幼儿再钓,结果,都钓不上来。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鱼钓不上来,而第一次的却可以钓上来。
5、在讨论中,幼儿知道钓上来的鱼身上都有回形针,而没有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回形针。鱼钩上因为贴上了磁铁,所以能将鱼身上有回形针的鱼钓起来,因此,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6、老师将准备好的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让幼儿再钓钓看,让幼儿进行试验,以巩固幼儿对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的概念。
7、请幼儿分组的进入角落
语文角
益智角
图书角
科学角进行活动。
(3)结束部分:
老师放音乐让幼儿把角落收拾好回到大组。老师总结,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让幼儿在轻松活泼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4
活动背景:
本活动选自大班教材《我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本活动中水的三态变化,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幼儿又非常感兴趣,平时遇到雨天,有孩子就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冰是由什么变的等问题。幼儿对此类科学现象非常好奇,并且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故事、实验等方式来更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积累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
2.能安静倾听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冰块、干、湿毛巾、水杯、水、电水壶、小水滴变化过程幻灯片等。
知识准备:小朋友对于水的三态有一点点了解。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1.教师出示一杯水(透明的杯子装的),并提问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是一杯水。
师:恩。那水会变成什么呢?
幼:水会变成冰。
2.教师出示冰块师:那水是怎么变成冰的呢?
(幼儿自由举手回答)3.前些天,天上一直下雨,你们知道雨是从哪儿来的吗?
(幼儿自由举手回答)4.教师出示干、湿毛巾师:王老师这有两条毛巾,请你来摸一摸它们有什么区别?
幼:一条是湿的,一条是干的。
师:你们说,湿毛巾怎么让它变干呢?
幼:放在太阳底下晒晒。
幼:放在火上烤。
师:湿毛巾变干了,原来湿毛巾上的水上哪去了?
5.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说了一些有关水的变化,水一会变成冰,一会变成水蒸气,它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呢,为什么会变化,现在请小朋友来听听这个《小水滴旅行记》的故事,听完以后你也许会明白了。
(第一环节让幼儿了解水是会变化的,并根据经验讲述水的变化形式。)二.欣赏故事,理解内容,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师:故事听完了,告诉我小水滴是怎样旅行的?
2.教师提问,帮助理解故事师:一开始,小水滴们想做什么?它们是怎么对大海妈妈说的?
师: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小水滴变成了什么?
师:小水滴飞啊飞啊,感觉冷了,它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什么?
师:小水滴的身体变沉了,它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雪花?
师: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几次变化?
3.看小水滴变化幻灯片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吧4.总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知道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可是对于水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变什么,具体应该还很模糊,老师来做几个实验,让你们更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故事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三.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1.教师做实验,幼儿仔细观察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把一块冰块投进一杯开水中,幼儿发现冰块很快就没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然后再把那杯水再放进电水壶烧,水烧开时有热气冒出来,热气遇到冷玻璃,又变成了小水滴。再把水放进冷冻室,水又会变成冰。
2.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清楚水的变化过程了吗?
3.教师小结:
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水在很冷的时候会结成冰,冰遇热又变成了水,水再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又会变成水。
(第三环节让幼儿通过看实验,更加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活动反思:
刚开始时,我把这个活动主要定位在语言领域,而且想以自主阅读的形式来让幼儿学习这个故事,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这节课,她也把这活动定位在了语言、科学,听完后,我总觉得小朋友应该对故事内容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对于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也是稀里糊涂,根本不能通过这个故事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也有老师也说别的班级就这节课也用的自主阅读的形式来上,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要把它定位在科学领域来上是相当困难,要对幼儿做大量的知识铺垫。他们建议我主要定位在语言领域。我左思右想,想挖掘一下故事,语言也不优美,也算不上经典,也难上。后来经师傅提点,说还是定位在科学、语言,因为这个活动本身就属于"我身边的科学"这一大主题,还是上成科学为主比较顺当,于是我才决心以科学为主,师傅给了我一些建议后,自己设计教案,把每一句要说的话,小朋友可能产生的反应都想了一下,有的都写下来了。尤其是那些引导语和过渡语,我想了很多,总觉得不太好,写了改,改了又改,就想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简练又能让幼儿听明白。
在一开始,我先出示一杯水,让小朋友想水会变成什么,然后顺着他们说到的展开我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在第一环节时,幼儿发言不积极,可能和我引导语、设计的问题有关。接着引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安静倾听。然后通过回答我提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因为我的问题有些不好回答,幼儿没反应,所以我当时把准备好的一个问题分解成了几个,于是就给人很啰嗦的感觉,语言就不精炼了。在第二环节的最后,我就是预测到幼儿可能还不理解小水滴在故事中的几次变化过程,所以根据故事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幼儿在欣赏幻灯片时很开心,可是不知他们是否真的通过看幻灯片理解小水滴旅行过程中的变化了。所以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再次理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看老师做实验的方式,让他们更直观、更清楚理解。在做实验时,幼儿很兴奋,很好奇,好像一下子把他们的求知欲全释放出来了,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都盯着我。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5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6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比较不同性质纸的吸水性。
2、懂得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已认识过各种各样的纸、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准备: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蚂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多小朋友都认为可以用船来帮助小蚂蚁过河。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师:我先来看看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你们觉得用报纸、宣纸、牛皮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过度语: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到底哪些纸能帮小蚂蚁过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时滴几滴水在每张纸宝宝的身上,滴完之后用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每张纸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
(2)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分享交流探索结果。
(2)师:水滴在纸上,纸发生了什么变化?那种纸不怕水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
(3)教师小结。
师:生活中的纸有的会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宣纸和报纸一样;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牛皮纸一样。
四、游戏:不会沉的船。
(1)游戏玩法及要求。
师:我们把这四只小船放到水里面,你们来观察看看最后谁能带着小蚂蚁过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里后,用眼睛观察,不能用手去拿水里的小船。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告诉我,你刚刚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只船把小蚂蚁带过河了?
小结:原来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纸做的小船,它把我们的小蚂蚁带过河去参加比赛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索欲望。
2.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3.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一、情景导入
昨天老师老师遇见了一位可爱、能干、会变魔法的小精灵,她呀把变魔术的方法交给了我,接下来,我要开始变魔术了。
二、出示瓶子。
1.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呀?(揭开布,引出瓶子)瓶子里面有什么?(水)水是什么颜色的?(透明的、无色的)
2.现在老师要开始变魔法的,请小朋友仔细看哦!(播放音乐,摇瓶子)
提问:老师把水变成了什么颜色?(红黄蓝任意一种颜色)
3.小朋友想不想变魔法,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变魔法,(播放音乐)为什么我的瓶子变颜色了?你们的没变呢?(老师呀,在瓶盖上施了魔法,在瓶盖上涂了颜色)
4.师幼一起施魔法,念咒语,一起变出不同颜色的瓶子。(哇,好神奇呀,我的瓶子变成了红色,我的瓶子变成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一一指导。
(小朋友自己给瓶盖施魔法,我们一起来变漂亮的颜色吧!)
3.请小朋友把施完魔法的瓶子,一起放入装有红黄蓝卡片的篮子里,整理好吧!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变魔术玩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8
活动准备:
1.手的图片
2.动物大指偶5个小指偶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3.操作材料:
夹珠子(筷子、木珠),穿珠子,绘画(涂色:“手套”)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帮助幼儿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
老师简单介绍操作内容和材料,请幼儿操作,让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来做这些事的?”
二、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提问:
1.刚才你做了什么?是用什么做的?
2.除了刚才做的事以外,你的小手还会做什么?(个别回答,与旁边的幼儿交流)老师小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事,那么,小手为什么会这么能干呢,手上有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地看一看。
三、观察认识手
1.幼儿观察手提问:你的手上有什么?(手指)
2.认识手指名称。
(1)介绍手指名称
出示图片,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最矮最粗的叫大姆指,让幼儿伸出大姆指表扬表扬小朋友,也表扬表扬自己,最细最小的叫小指,让幼儿伸出小指;中间最高的是中指,让幼儿伸出中指;中指和大姆指中间的叫食指,请幼儿伸出食指;中指和小指中间的叫无名指,幼儿伸出无名指。
(2)巩固认识手指。
a.老师分别将动物指偶戴在五个手指上,幼儿说:老师将____戴在____指上。
b.游戏:“戴指偶”老师说一个手指的名字,幼儿取一个指偶戴在相应的手指上。
3.认识手的其它部分。
(1)手指长在哪里?(手掌)
(2)手还可以怎样分?(手心、手背)
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四、幼儿讨论:
如果没有手会怎样?怎样保护手?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老师小结: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不玩刀和其它尖的东西,以防触伤自己的小手,冬天外出戴手套,涂一些护肤品等。
五、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教育幼儿多动手,勤动手。
提问: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启发幼儿想想:如果什么事都请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小手会不会很能干?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大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自由探索,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1、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跟物品娃娃排队的?
2、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教师小结:
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长短等特征来排队,排序的规律也有很多,如:ABAB、ABBABB、ABCABC……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0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兔子的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喜欢小兔子、关心秒度动物的情感。
3、丰富词语:毛茸茸、三瓣嘴、蹦蹦跳跳
活动准备
1、动画片:小兔子真可爱
2、兔子一只,草、白菜、胡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动画片引发观察小兔子兴趣。
二、观察小兔子
1、兔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兔子的头部(长耳朵、三瓣嘴)
身体(椭圆形、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
尾巴(短短的)
2、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啊?我们来学一学好吗?
三、抱抱小兔子
1、那你喜欢小兔子吗?我们来轻轻的摸摸它抱抱它好吗?
2、小兔子全身长满了什么?(毛)
3、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
4、抱起来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毛茸茸的`、柔柔的、软软的、暖暖的)
四、喂喂小兔子
1、小兔子爱吃什么?(青菜、青草、萝卜)
2、吃东西的时候它的嘴巴是怎么动的?
结束部分
教师:那我们一起喂喂小兔子好吗?
带着兔子和孩子们一起散步,给兔子吃点。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1
有趣的转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纸片、剪刀、竹签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尝,了解水是透明的,是无色无味的;
2、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水具有流动的特征。
3、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个玻璃杯(一杯清水、一杯酱油),两个托盘;
2、幼儿每人三个透明的杯子,一个勺子;
3、漏勺、塑料小篮子、塑料袋、有洞的容器若干,小箩筐若干,小毛巾4条。
4、PPT课件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感知水是透明的。
(1)师:今天,我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清水、一杯酱油)。
(2)教师继续以魔术的形式,将两颗玻璃珠放入杯中。
提问:变出了什么?
珠子在哪个杯子里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这个杯子里面是什么啊?
为什么珠子在酱油里面看不清,在水里面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啊?
(3)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水中物体的形状、颜色。
2、了解水--无色无味这一特征现在,水宝宝要和我们玩躲猫猫,它啊就在你们跟前都有三个杯子,水宝宝就藏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你可以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办法把水宝宝找出来。
①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②提问: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找到水宝宝的?
水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闻起来,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③教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我们也可以说是无色无味的。
④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3、幼儿进行尝试操作--帮水宝宝搬家,感知水的流动性。
师:水宝宝想请我们帮她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就是帮水宝宝搬个家。
①教师出示搬水工具: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并尝试用这些材料进行活动。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提问:你用什么东西来帮水宝宝搬家的?
在帮水宝宝搬家时,水宝宝怎么了?
④小结:原来水是会流动的。
4、延伸活动
(1)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水宝宝?
(2)观看PPT,听水宝宝自述。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3
设计意图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就成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长大的自豪感。该活动意在指导孩子们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发现自己在身高和体重上的变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长大一岁了。指引幼儿尝试运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测量身高、腰围等,激发幼儿自主展开探索活动,让幼儿在与伙伴相互测量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长大是一个过程,希望通过活动帮助、促进幼儿独立、自信、自主意识的建立,并使这些品质一直伴随幼儿成长,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绳子、毛线等测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
3.感受相互测量的乐趣,感知相互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张身高记录纸,一张胖瘦记录纸,一盒水彩笔。
2.长短不一的尼龙绳、毛线绳若干:提早在相应高度的墙上贴上白纸。
3.《高人走,矮人走》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音乐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伴随《高人走,矮人走》音乐,带领幼儿交替变换动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进入活动室。
(评析: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感受高、矮的变化,激起幼儿对高矮的探究欲望。)
学习测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音乐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们班小朋友个子一样高吗?谁最高?
幼儿自由讨论、推荐出自己认为最高的小朋友。
2.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身高?还有什么方法?
幼儿提出测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东西量一量(尺子、绳子、本子、书……);靠墙比一比。
幼儿每说出一种方法,教师就请幼儿上前来试一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
①站直;
②从下往上沿身体中间脊柱部位测量;③靠墙比时两人站在同一位置。
3.组织幼儿分成5组尝试测量身高,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①小朋友们学会了这么多测量身高的方法,请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测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记录表,激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测量结果。
③请各组幼儿按从高到矮排队,检测刚才的记录是否正确。
探索测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师指导幼儿思考:想知道伙伴的胖瘦应当测量哪里。
2.请幼儿互相探索测量方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测量腰围时应注意从哪个地方开始测量,到哪个地方结束。
3.组织幼儿测量腰围。
幼儿自由取尼龙绳、毛线绳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彼此的胖瘦(腰围)。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评析:《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上两个环节,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运用多种方法测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同时将身高和胖瘦记录表设计成两张独立的表格,并在每次测量活动时分发相应的记录表格,避免了幼儿出现记录上的混淆和差错。)
健康教育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可以使自己长高、长胖,怎样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不挑食、不贪食、勤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好习惯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动得到升华。)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操作各种不同材料(书、本子、铅笔、枝条、纸等),在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到户外测量大树等。
2.在益智区投放皮尺、直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教幼儿学习精确测量和认读。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4
设计意图
影子是在光线被遮挡物遮挡时所形成的阴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规则的变化性常常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幼儿缺乏对影子相关科学常识的认知了解,为了在感知影子存在的基础上,让幼儿初步了解光与影子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本节活动,以“会变的我”为活动主线,紧抓幼儿“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最感兴趣”这一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手语游戏、实操发现、游戏表演等环节,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发现。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光和影子产生之间的联系,体验光、遮挡物与影子的位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乐意探究影子产生及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光和影子产生之间的联系。
2.活动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光、遮挡物与影子的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1.学具:幼儿制作好的游戏卡“会变的我”每人一个、手电筒每人一个、铅笔橡皮每人一套、小盆九个。
2.教具:制作好的“会变的我”卡片、舞曲音乐。
3.课件:手影游戏《变变变》。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
观看课件《变变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教师: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片段,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它是用什么来表演的?)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玩手影游戏,教师引导其发现“出现影子需要的条件”:光、遮挡物(挡光的物体)、屏(墙壁、地面或其它物体)。
教师提问:
“影子哪去了?”(为什么不清晰了)—需要光源。
“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举例让幼儿理解“遮挡物、屏”。
2.教师小结:影子从哪里来。(光线投射到遮挡物上,光线被遮挡,形成阴影,就产生了影子)
3.操作探索:光、物体与影子的位置关系。
教师:生活中,有些小朋友想快快长大成为大人,有些小朋友呢还想再做一回小宝宝,有些小朋友想让自己神奇的变来变去,那今天老师想了个办法来满足大家的愿望,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会变的我”。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我自己”这张卡片,等一下请每位小朋友拿一支手电筒,试一试卡片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它的影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老师拍手时,请大家停止活动面向老师坐。
①幼儿自由进行“会变的我”游戏,讨论发现影子大小的变化。
教师小结:当我们改变了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影子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
②幼儿再次进行“会变的我”游戏,探索发现光源、遮挡物与影子的位置关系。
教师:我们再来玩一次游戏,请大家观察,当卡片的位置不动,我们不断改变手电筒位置的时候,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卡片不动,当光源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③请幼儿将自己发现的&39;“光、物体与影子的关系”以选择的形式填写到表格中。
④请个别幼儿展示讲解图表。
⑤请幼儿分组进行“影子舞会”游戏表演。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产生影子需要光源和遮挡光源的物体、显示阴影的屏,当光源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影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就像我们在早晨、中午、下午不同的时间段里站在阳光下,因为太阳位置的不同,影子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到户外去寻找更多神奇的影子朋友吧!
四、延伸活动
在阳光较好的情况下到室外进行影子表演、影子描画,感受影子变化的乐趣。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一个空广口玻璃瓶,石头、小石子沙子、水若干,一把小勺、一根筷子,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
1、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2、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二、探究的问题
1、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试一试。
2、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三、记录实验过程。
1、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
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
(2)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
(3)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四、实验发现
1、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2、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流程篇16
活动目标:
探讨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图书《熊的影子》
2、手电筒、蜡烛
3、粉笔
活动流程:
讲故事《熊的影子》——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出影子——去室外找光和影子的关系——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游戏:〈〈捉影子〉〉
活动过程:
1、给幼儿讲故事《熊的影子》。(这是一个讲一只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问:
(1)你知道影子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影子?
2、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影子。
(1)教师启发:你在教室里看见过影子没有?那怎样才能在教室里看到影子?
(2)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电筒、蜡烛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关系
(1)带幼儿去阳光下,让他们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观察他们怎么做。
(2)提问: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里会怎么样?在游戏场的阴凉处呢?
(3)启发幼儿动脑:怎么改变自己的影子,让自己的影子变得大些、小些、瘦些、宽些?怎样改变影子的形状?并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影子,如伞、书等。
4、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并学习记录。
让幼儿结对在走道上游戏观察,并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每2~3小时回到同一点,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变宽了、变长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5、游戏:《捉影子》。
一个幼儿试着通过踩另一个幼儿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