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1、教师引读第1.8节。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推荐理由: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集中,手段简化,致力于朗读、写字两大语文素养的,由于教者课前布置预习,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作为起点,节约了课堂时间,为下面的初步感受性朗读争取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课时伊始的朗读比赛,巩固了第一课时的朗读,也为下面的“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奠定了基础。三个咀嚼要点则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涵咏其中,悟情明理,体会表达特点,不亦乐乎!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教学目标:

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构想: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学生可能会非常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准备:

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中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欺负怕

不欺负不怕

牛和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做《同步探究》的题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同位互批。

3、评价并改错。

二、做《同步探究》的题目。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中的这点指的是是什么?

3、金奎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三、小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四、小练笔;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你能不能结合周围发生的事情写一写。

(让学生通过漫画演示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为后面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五、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作业设计: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板书设计:

牛和鹅

牛和鹅的眼睛

尊重客观事实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授新课

(三)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①拉萨的天空那么蓝,那么美,你们一定想读读作者笔下的拉萨了。请打开书36页,自由大声的朗读二自然段。读完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欢部分把它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②如果你认为你已经读好了的同学,请你下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给你提提意见。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指名说)

③指导理解朗读第一句话。

A、我喜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部分。

B、那你请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C、你能把你喜欢这一句的感受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D、如果说得出来(拉萨的天很蓝)(如果说不出来)不要紧,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E、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起来,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课时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

同学们请你们再站起来,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

F、那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

G、有谁想来读给我们大家听的?

H、是啊,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2、指导理解、朗读第二句话。

A、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

B、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

C、那么也请你来读读。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D、是啊!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呢!真是太妙了。请你再读读

E、蓝天可以洗脸,你们觉得怎么样啊?(真是太奇妙了)还有谁想读读的?

F、你们感觉怎么样?(评)

G、你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好。那你能把你的感觉读读吗?

H、这句话多妙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3、指导理解、朗读第三句话。

A、同学们,还有喜欢的部分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B、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

C、那么请你也来读读。

D、听了你读,老师也想来读了。如果老师读得好,你们能给老师点掌声吗?(范读、边出示图片边做动作的读)

D、谢谢你们,那请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甚至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别着急,先自己在下面练习练习。

E、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F、你们听了有什么感想?(自由说,说得好的请他读,说得不好的也请他读读,然后再说)

G、那还有谁想试试的?

H、在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多么纯净啊!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多么明洁啊!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4、齐读第二自然段。

拉萨的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的第二自然段一起读读吧!(配乐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想吗?(不想)

2、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读呢?(久久不忍离开,瞧他多舍不得离开啊。)

3、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第三自然段。

4、拉萨湛蓝的天空把你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了,你们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啊!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就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拉萨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吗?

2、接下来我们就到布达拉宫去看看。

3、请你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A、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B、你真会读书,那你能把你知道的读读吗?通过读书她知道了,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你们还有帮她补充的吗?

C、你也很会读书,那你能把它完整的读读吗?

D、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评)

E、老师的感受很你们是一样的。通过他的读让老师看到了,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F、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这一句。

G、你们还知道了什么呢?(能说就指导读: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H、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I、如果说不出来就

a、请你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告诉老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b、提出为什么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如果学生提不到这个问题,就有老师引导。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郑老师可以有给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c、指名说,并出示图片,朗读这一句。

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d、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J、蓝天下,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六)指导背诵。

A、同学们!现在拉萨想请你们当中的同学当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吗?

B、别着急,先请你们在下面练习一下等会再请你们来当小导游。

C、你们觉得这个小导游怎么样?

D、(评读)

E、那你们能比他当得更好吗?

F、(有时间再让他们练习)没有时间就直接请。

G、这么多同学都想当小导游啊,那好你们现在都是导游了,请你们一起为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吧!(出示图片配乐齐读)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习重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学前准备】

1、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学习时间】

1课时

方法指导:

1、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来想象诗的意境意、体会诗的主旨。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明月之诗”,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3、学会对关于明月进行美的想象和描写。

4、你是课堂的小主人,请你大胆与老师对话,此堂课你表现棒吗?你学到了什么吗?你是怎样学到的?你学得快乐吗?

5、诵读、默写故事是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1、我会读这首诗:

2、我会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生轻声吟咏,走进诗中,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3、请你看下面《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请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我要补充的是:

“ ____”字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

“ —————————”句写得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诵读此诗,比赛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创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课型、课时】

本篇课文是S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里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出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中的词句的含义,学习王承书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三课时:交流读书笔记,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王承书的资料及其他像王承书一样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资料。

2.了解自己姓名的内涵、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篇课文作者采用插叙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谓意味深长;人物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高尚品质,值得品味学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这篇课文中被很好的统一和体现了出来。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遵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采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品情,学习方法,学会做人”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高尚品质。另外,通过长期的了解,发现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受家长的误导,他们总认为自己念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挣大钱,挣大钱就能生活的好,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是不正确的。为此,本课教学中,我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王承书这样的人生算不算成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及父母对你所给予的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总结、记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补充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对于王承书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资料)

5.课件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谈体会。

设计意图

回顾课文内容 巩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一)临危受命

引:王承书,这是一个怎样的名字?课文中是如何评价的呢?

1.找出课文中评价王承书名字的段落,自己读一读。

2.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指名说说王承书是个怎样的名字。

引:从刚才课前做的小游戏当中,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名字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都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期盼。那么王承书这样一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里可能会包涵着怎样的含义呢?

1.利用字典,了解并选择“承”的意思。

课件出示“承”在新华字典里的义项,学生读“承”的意思,思考并选择:“王承书”里的“承”可能是什么意思?(承担、担当)

2.在课文里,王承书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呢?

3.王承书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担当起这个使命的?

4.有感情朗读句子,此时,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工具书及课文内容,挖掘出王承书里“承”字的第一个涵义:承担,担当,体会王承书勇于承担使命的魄力。

(二)超常承受

引: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将要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很多很多,所以,我认为王承书的“承”字还应是“承受”的承。板书:承受

1.从1961年春季的那一天起,从她说出那三个字的一刻起,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她真的又承受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多读几遍,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读自悟,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A.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句子: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读句子:师:这三个字会让王承书放弃这么多,这些王承书知道吗?(知道)知道了,她却仍然不假思索地对钱三强说:“ !”生接读句子后半部分。

(3)对此,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板书: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承”字的第二个涵义:承受。体会王承书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甘愿承受各种压力、苦难的爱国情怀。

B.那么在接受使命后,她真的放弃这些了吗?

1.课件出示句子: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1)指名读句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理解“消失了”的含义。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引:那么,由此可以看出,王承书的这个“承”还应该是信守承诺的“承”。 板书:信守承诺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挖掘到“承”字的第三个涵义:信守承诺。懂得王承书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引:王承书还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困难呢?

2.课件出示句子: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一下一下、不分昼夜”的含义,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将这种感情送到句子里去,读读句子。

引:其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句话。

3.课件出示句子: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2)作为科学家,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你认为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当事业和家庭都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由此看来,王承书还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板书:甘于奉献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王承书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搭建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C.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1964 年10月16日,是每个中国人都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颗浸满王承书心血的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作为不折不扣的功臣王承书来说,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她依然选择了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那么,她这样做是一时的冲动吗?你从哪儿读懂的?

课件出示句子: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王承书第一次放弃了哪些名和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三)别样人生

引:此时此刻,我想王承书名字里这个“书”的含义,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了。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王承书用自己的 书写了 。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练习说话。

三、拓展延伸,认识英雄

同学们,在我国像王承书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很多,你们还认识谁呢?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试着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教师课件补充有关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等英雄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更多的了解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总结全文

花的事业是灿烂的;叶的事业是奉献的。英雄的事业是需要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为之奋斗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37位同学中能涌现出一些甚至是一批像王承书、邓稼先这样的能心甘情愿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的英雄来,那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激励学生向英雄学习。

五、作业设计

经常听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说,要好好念书,长大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个高工资,就能过上好日子。而你们自己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之不懈的奋斗。今天,学习了《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之后,相信你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想法,请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肯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想法,不吐不快。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倾诉的平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