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
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篇1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__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挪威43,3505.香港36,800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__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挪威43,3505.香港36,800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词,导入新课,了解江姐
1 师激情朗诵《红梅赞》一词,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畅谈,感受红梅傲雪的精神。)
2 出示《红梅傲雪图》和《红梅赞》一词,生有表情地朗诵。
3 讲述梅花的品质。继而引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是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江姐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板:江姐)
4 出示关于江姐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抓住资料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谈感受,了解江姐。
5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江姐的一个片段,看这个片段又能带给你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走进文本,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起因
1 轻声细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
2 读后交流:
(1)出示文中生词和一些较难读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老师口头解释“渣滓洞”、“阴丹士林布”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浏览全文,看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江姐临刑前发生的事情)
3 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1段)。
4 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对江姐来说,这次转移意味着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让学生明白江姐转移的实质)
5 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一段开头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6 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与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三抓好事件,品读细节,感悟江姐的品质
1 用心默读2?5自然段,思考: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2 读后交流。(师相机板书:塞好提纲梳妆打扮)
3 再次细细咀嚼这几段文字,哪些细节最让你心动,就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重点交流江姐“梳妆打扮”的细节(出示),师做好朗读指导)
4 过渡:就在江姐梳妆打扮的同时,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于是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下文就是江姐与同室难友深情话别的场景。(板:深情话别)
(1)出示7—15段(11、12、13、14段用省略号代替)在音乐的伴奏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表情、语气),练读完毕,再在全班展示读。问难友扮演者:作为江姐同室的难友,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问江姐:能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老师提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第8段中的“接过”和“递还”)这一接一还,接还的仅仅是一个布包吗?(交流感受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
5 引导学生找出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并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第12、13自然段——鼓励战友的细节(出示),通过朗读交流,感受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激励战友)
6 江姐又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走进最后一段。(出示,指生读)(1)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江姐和这些革命志士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谈感受)(2)伴着《红梅赞》歌老师作激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再读资料,升华感情
1 看板书总结全文,感受江姐的品质。
2 出示关于江姐的第二段文字资料(写给亲友的信),让学生明白:无数的革命后代会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3 让课文留下思考(作业):
(1)想对包括江姐在内的革命先辈们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2)课外阅读《红岩》这部小说。
板书设计
塞好提纲
梳妆打扮从容不迫
江姐深情话别视死如归
激励战友
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教学目标:
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构想: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学生可能会非常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准备:
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中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欺负怕
我
不欺负不怕
牛和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做《同步探究》的题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同位互批。
3、评价并改错。
二、做《同步探究》的题目。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中的这点指的是是什么?
3、金奎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三、小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四、小练笔;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你能不能结合周围发生的事情写一写。
(让学生通过漫画演示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为后面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五、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作业设计: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板书设计:
牛和鹅
牛和鹅的眼睛
尊重客观事实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篇4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篇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____同志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__同志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____同志看望师生员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抑扬顿挫沉浸阅览致意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____同志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____同志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____同志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____同志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____同志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____同志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____同志?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____同志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2暖流
兴奋喜悦
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五年级语文主题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鹰
自然人世
枫叶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