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 炫 载 (读四声)缰(与“疆 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胁 呼啸 咆哮 袭击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 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 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 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 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 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 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 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 (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 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等闲 ——— 清白
粉骨碎身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理解人们为什么称她“提灯女神”。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教学重点:
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学习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三勤四环节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1.诱导
请问毋童,前几天生病住院,你对医院里的哪些工作人员印象最深刻?有护士,白衣天使!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一位被人们称为女神的白衣天使。一提到神,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怀有崇敬之心,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来学习课文《提灯女神》吧!
板题
2.定向:请大家一起来看学习目标
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理解人们为什么称她“提灯女神”。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小结:全班齐读,我们只有把目标牢牢印在脑子里,才能便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文章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
2、师生评价
3、讨论:
你都读懂了什么?
南丁格尔是如何冲破家庭阻力当护士的?
她认为人生的幸福是什么?
(二)合作学习5——9自然段
小组合作读这部分,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最让你敬佩的是什么?用“~~~~~”线画出来,写下你的感受。
1、当你读到“日夜奔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她什么精神?
带着敬佩之情读这一段。
2、找出描写医院环境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3、出示句子和画面1:
每到深夜,南丁格尔常常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营区里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现在,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提灯女神”吗?从这个称呼中,你感受到伤病员对她是什么感情?
你能用“不是……就是……”说一句话吗?
4、不仅如此,南丁格尔还做了什么? (出示句子2)
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这个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能用“不仅······还······”说一句话吗?
南丁格尔用了哪些方式来安慰伤病员?
评价小结:是啊,南丁格尔对伤病员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下,伤病员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了2%,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5、回国后,她没有停止奉献,她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三)学习10—11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人们是怎样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的?
三、讨论·解疑
学习了课文,你对南丁格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你还有哪些疑问?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吧。
1、课文主要介绍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迹?
2、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提灯女神?
学生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小结:为了表现南丁格尔的无私奉献精神,作者选取了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我们写作文时要学习运用哦。
四、总结·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来试一试吧:
1、国际护士协会和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____月____日定为__________。
2、南丁格尔认为人生的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称她为“提灯女神”,表达了对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的________之情。
五、拓展·欣赏
1、孩子们,学了这一课,你想对南丁格尔说什么?
2、人们用很多方式来纪念这位英雄,请欣赏:
塑像 奖章 10元英镑
3、一提到5月12日,我们就会想起护士节,想起南丁格尔,想起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难忘这一天!2008年的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千千万万个同胞,无数志愿者奔赴灾区,无数医护人员抗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让我们一起为这些英雄们唱一曲赞歌吧!
播放: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赞歌(背景音乐《爱的协奏曲》)
六、作业
南丁格尔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伟大,请同学们搜集一些伟大女性的故事,再跟同学讲一讲吧。
板书设计:
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
无私奉献 忘我工作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6
《木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乐园在南京招考演员的终试中,主考大人外国音乐大师让木笛演奏员朱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朱丹却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被取消参赛资格,入夜,当音乐大师以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后又意外录取朱丹的故事,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按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对遇难同胞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遇难同胞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直接板书“木笛”,让学生读题质疑:围绕木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木笛?为什么要用木笛作题目?(因为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强化初读,要拿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悟。
1、初读课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木笛写了怎样一件事?
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入夜,朱丹向纪念碑走去”这几个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讲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读,交流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要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中知道,考试要求苛刻,高手如林,要在这样的应聘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
过渡语:经过严苛的两轮考试后,每种乐器只剩两名乐手,而木笛演奏员只需一名,主人公朱丹是怎样对待接下来的考试的呢?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朱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这儿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三点。
A、朱丹是个很有才华的年青人。一是他从高手如林中脱颖而出;二是音乐大师也表扬他很有前途。
B、朱丹对音乐无比热爱。这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一处在第四自然段中“他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只有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才会如此珍爱自己的乐器。另一处在第二十三自然段中,当他被取消参赛资格时,他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默默地走了。这是为了他所钟爱的事业所留下的泪水。
C、他对同胞热烈而深沉的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次参赛机会来之不易,他为什么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呢?原来是他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为了同胞他宁愿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大师要他珍惜他的艺术前途时,他本来还有机会,可朱丹说“请原谅”又一次表现他对同胞深深的爱。
因为这一部分以对话为主,所以在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敬意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对同胞那深沉的爱意。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郑重抓住了朱丹和音乐大师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朱丹热爱艺术但更爱同胞的美好情怀。这一位优秀的青年,难道他的才华变这样被埋没吗?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段。
3、讲读第三段
(1)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体会孩子们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怀念之情,悲痛之情。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第26自然段,重点理解比喻句“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这组比喻象征着孩子们也会像他的先辈一样,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2)出示第二幅图。问:朱丹在干什么?孩子们的表情怎样?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是怎样写朱丹的演奏的?重点让学生从第27自然段的文字中体会到正因为朱丹把他对死难同胞的热爱和他对艺术的热爱融为一体,才使他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才使他的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才使他的笛声连音乐大师也为他深深折服,并诚恳道歉,向他鞠躬,重新认识了朱丹,而且还录取了朱丹。
四、总结全文。
朱丹因为对同胞的爱被取消参赛资格,又因为对同胞的怀念演奏一曲后被意外录取,从他的笛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音乐家伟大的民族情怀。
五、布置作业。
小片断练习:当朱丹来到你身边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