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2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难点:

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近林徽因,来学习这篇课文《人间四月天》。

(二)初读课文

【作者简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创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的颂歌。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明确:

意象: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细读课文

1、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2、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五)研读。

1、文章用了什么创作技巧?【明确】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

2、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交流】

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读课文注解,理解、把握本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 反复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朗读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3. 领会本词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壮志雄心,结合现代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操。

4. 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朗读这首诗词,理解并感悟这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本首诗词与现实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紧接着中秋节,我们又将迎来国庆长假,此时的你们,想回家吗?想放假吗? 有那么一群人,也许想家,但却不轻易说想家;即使放假,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军营,把自己的柔情化作万丈豪情,挥洒在战场上。他们是谁?——对,他们就是军人,士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辛弃疾的诗词《破阵子》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壮志雄心。

二、积累感知

1. 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这首词是辛弃疾赠送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词人,又都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在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2.自读课文,注意正音。

3. 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节奏。

4. 学生男女比赛朗读,齐读课文。

5. 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题中的哪个字可以集中的表现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壮”。

三、分析探讨

1.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本文围绕“壮”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军营生活,战斗场面,雄心壮志

2. 这首词的气氛和格调有何变化?气氛和格调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由“壮”转“悲”。“壮”表明作者有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悲”又反应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

3. 观看《破阵子》朗读音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想。

四、迁移拓展

辛弃疾的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军人士兵的铁血丹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否意味着我们先人的豪情在今日的军人的身上就不存在了呢?来看下面一段视频,你就会知道答案。

(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马小帅入钢七连视频片断,思考:男儿的豪情壮志是不是只能存在于古代军人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男儿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军人身上?当今的我们,如何来成就自己的“英雄梦”,如何来练就自己的“铁血丹心”?)

五、总结

不止是辛弃疾有壮志雄心,不止是古代战士们有壮志雄心,不止是军人这个职业有壮志雄心。我们每一个人,你,我,他都可以有。就让我们凭着这壮志雄心,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自由地飞到天空,去成就梦想吧!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日记,题为“我有壮志雄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5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 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 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 继续写愁

2、赏析《声声慢》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7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2.强调以下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①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②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三、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2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