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简短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简短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语文教案简短篇2

《夜色》:

【教学目标】

1、认识“胆、敢、勇、事、窗、原、此、再、睡、觉”10个字,会写“再、事、讲、拉、外、此、故、步”8个字。学习2个新的部首:“提手旁”、“夕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掌握8个字的正确读音、字形,做到字迹清晰,字体端正。

2、读懂课文,体会夜晚的美丽,懂得有些事不能只靠听,还要自己去亲身体验发现。

3、让学生观察8字的写法、笔顺后,再作以重点指导“再”的笔顺。(横、竖、横折勾、竖、横、横)通过音乐、图像等,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夜晚的美丽,在朗读中体会亲身体验与实践很重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再学之前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既熟悉又好听的歌曲《小星星》好吗?(课件播放)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唱。

2、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还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3、夜色)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朋友读准字音,学生自己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认读画出的生字,互相纠错,看谁读得好。

4、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领读。

(2)出示词语卡片:先开火车领读,再自己选词说话。

5、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要做到不丢字,不错字,不加字。

6、评议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读,想一想听了课文朗读,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2。轻声读课文,读后标出课文有多少小节。指名汇报。

3。学习第一节。

(1)边读边想“我”为什么会“心乱跳”呢?(板书:怕黑)这时“我”心里都想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害怕的语气。

(2)思考: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

4。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想想“偏要”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偏要”说一句话,指名说。

(2)我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板书:不怕)教师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进行体会。

(3)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4)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5)教师小结: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安详的图画啊!小鸟在洁白柔和的月光下静静地睡着了,好象还做了个美梦呢!

(6)指导朗读,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5、说话训练:你有过害怕黑夜的故事吗?现在还怕吗?小组说一说。

6、小结: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其实黑夜里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要我们去发现,去观察。

7、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

下面我们来来说说自己眼中的夜色:指名说,然后用自己的彩色画笔把你看到的美丽夜景画下来。

语文教案简短篇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_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_,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语文教案简短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_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___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____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____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____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___和为是两个动词,___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___,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___,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___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___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___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___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语文教案简短篇5

【设计理念】

二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和感性认知。因此本次教学,我们在各种情境创设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先扶后放”,引导孩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自主探究分类识字的方法,拟声词的构词特点,动物成语的结构规律等。让孩子能联系生活,学会学习,学的有趣,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类的方法自主认识“狼、猩、鹤”等十个生字。

2.能根据拟声词的&39;构字特点猜测读音,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拟声词。

3.能初步学会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拟声词的构字特点猜测读音,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拟声词。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我就是佩奇,来和我打打招呼吧。

2.今天我想和你们去动物王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马上出发,去《语文园地八》看看吧。

一、识字加油站(认一认动物生字词)

(一)动物名称

1.出示动物名称和拼音

2.去掉拼音、图片读

(二)动物分类

1.请四人小组马上拿出分类图一边讨论一边分组。

2.展示分组成果(展示多组成果)

3.小结分类方法

(三)归类识字

过渡:谢谢你们,这样一分类,我记起来就真的简单多了。

1.读兽类词语,找发现。

(1)想想他的种类,看看他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呢?

PPT:兽类狼猩

(2)像这样带有反犬旁的字还认识哪些?

预设:狐狸猫猪……

(3)原来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兽类有关。

2.寻找其他种类字形的特点。

小结:原来分类可以让我们记得更快,认的字更多,分类识字真是识字的一

个好办法。(板书:分类识字)

二、字词句运用(用一用趣味拟声词)

过渡:动物王国里不仅有新朋友,还有许多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

(一)猜读音

1.(PPT:出示“唰”)师:你们猜这个声音怎么读?

2.出示拼音检验读音是否正确。

3.你是怎么猜的呢?

小结:真棒!原来认识汉字我们有很巧妙地方法,可以借助一个字里的其中一个部件去猜测这个字大概的读音。(板书:猜测读音)

4.接下来这些字,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猜猜他们的读音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这样能根据它的读音猜测整个字音的部件,在形声字中我们把它叫做声旁,声旁就是表示读音的部件。

(二)说发现

1.再读词语

2.观察字形,说说发现。

预设(1)字数

(2)字义

(3)字形

小结:这种模拟自然界而造的词语,就叫拟声词也叫象声词(PPT:拟声词)而拟声词的字里往往都有口字旁。

(三)学运用

1.哪个声音是你很熟悉的呢?你平时都在什么时候听到过?

语文教案简短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刺绣的发展史和现状。

2、学会欣赏刺绣作品。

3、知道刺绣的材料和步骤。,刺绣的分类,针法。

4、掌握基本的刺绣针法,能够完成简单的刺绣作品。

5、通过讲解中国涌现出四大名绣让学生知道交流,协作的重要。

教学重点

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学会欣赏刺绣作品,掌握刺绣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从活动中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激起爱艺术的热情,从而增强爱学习,爱生活的信心。

教学用具

1、教师用具

各种针法和图案的刺绣作品(学生和老师)若干,刺绣筐(师范一个,教学若干),布(不同材料和颜色)若干,线(各种颜色和种类若干),刺绣针(各种型号若干),图钉若干,图纸若干,2B绘图笔若干,复写纸若干,小刀若干,橡皮若干,透明胶若干,剪刀若干。

2、学生用具

小登各一个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互动法,探究法,同步辅导法,。总结提高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3——5分钟)

带领学生欣赏刺绣作品,并讲解有关作品的知识,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氛围,提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讲解(25——30分钟)

一、刺绣的历史及分类(10分钟)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刺绣了!刺绣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联系紧密,不同的朝代,刺绣有不同的花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刺绣风格。

1、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民族吗?(学生回答)

2、他们衣服上的刺绣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回答)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特色绣,清代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1、为什么其它地方的刺绣没有成为名绣呢?(学生讨论发言)

2、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位有名的刺绣大师呢?(学生抢答)

二、如何欣赏刺绣作品(10分钟)

要想学会刺绣,就要学会欣赏刺绣,要有基本的,健康的审美能力。

1、学生再次欣赏刺绣作品后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后讲解:“欣赏刺绣可从品种、年代、艺术价值等方面衡量。”

三、刺绣的用具介绍(1分钟)

刺绣筐,布,线,刺绣针,图钉,图纸,2B绘图笔,复写纸,小刀,橡皮,透明胶,剪刀。

四、刺绣步骤(1分钟)

1、订筐;2、设计;3、棚布;4、绘图;5、复印;6、粘帖;7、选材;8、、刺绣;9、修改;10、装饰;11、成型。

五、教师做基本针法师范(5分钟)

1、直线针;2、平伏针;3、螺旋平伏针;4、圈(切,扣,锁)针。

六、刺绣技巧及注意事项(3分钟)

1、线和布的的质地要贴近。

2、线穿1、5尺左右为佳。

3、刺绣开始和结束时要将线打结。

4、剪刀和针要注意安全使用。

分组领用具(5分钟左右)

每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每个组长排队领用具。

学生活动(50分钟)

2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