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设计反思
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1
一、设计理念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兰兰过桥》是一篇科普文,文章写了身为桥梁工程师的爷爷为兰兰介绍了潜水桥和塑料桥两种新型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新型桥梁的神奇,使用与携带的方便,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和愿望。文中运用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她一看,原来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爷爷把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桥的样子,通过对比喻句的朗读、感悟,明白了桥的形状奇特和使用方便。“惊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轻巧”、“又平又稳”等词使学生感悟到新型桥给人们带来的奇妙享受,让他们有要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同时,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识字教学上采用先读书,再识字的倒置法。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六、教学策略
1.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导入环节、识字环节,还是读悟环节,教师都力求将学生带入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3.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进行拓展活动。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在哪里见过?快把你见过的桥说给同学、老师听。(学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二、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各是什么桥?
(1)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
(2)鼓励引导:你很会读书,请再往下读课文,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
3.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谁来读读?
4.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谁愿意读读?请举手的学生齐读。
5.再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读描写潜水桥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看图体会,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潜水桥?(引导学生从桥的特点,从桥上可以看到什么来回答)
(3)再读、感受潜水桥的神奇。
2.学习课文五至九自然段。
(1)朗读课文五至九自然段。思考: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
(2)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过桥后,把塑料桥怎么办?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说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
(4)多媒体课件演示塑料桥使用的过程、方法。(遇小河—给塑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放)
3.学习第十自然段。
(1)齐读第十自然段,思考: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爷爷真会变魔术吗?
4.、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
三、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巩固识字
1.学生识记生字,自由读生字表中的字。
2.互读、互查。
3.教师检查读生字,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
三、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提示:
“坐”1.两个“人”要写小,注意“捺”变为两点;
2.竖要写长,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
3.下横要写长,以托住整个字。
四、练习
1.照样子,我会说。
又平又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水桥架在水里,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32兰兰过桥
潜水桥:潜在水底、结实、透明
塑料桥:轻巧、携带方便
《兰兰过桥》教案苏海萍
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2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3
【课题名称】
《课程纲要》分享
【学习目标分析依据】
基于学生实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一学段的初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思维入手,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办法,鼓励畅所欲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愿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英语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习办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评价办法。
【教学难点】
1.通过课程纲要的分享,了解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并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并养成习惯.
2.围绕《课程纲要》展开讨论,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根据要求“预习要求”自学;教师准备课件。
【评价设计】
通过课堂指名说、课堂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价。
【学习活动方案】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图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期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怎样才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请大家打开目录,看一看本册书我们总共分为几个单元,附录页又有哪些部分构成?
2、那这些内容我们怎么合理安排呢?(PPT出示一单元学习时间安排)
3、目录就像路标一样,指引我们了解每单元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我们一同以第一单元为例,一同探讨本单元的.话题功能及重点单词类别、句型功能及语音组合。(出示PPT,指生说)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想想这本单元的话题功能及重点单词类别、句型功能及语音组合又是什么呢?(出示PPT,指生说)
5、下面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分大组分别完成剩余四个单元?(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PPT出示)
7、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那么我们本学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本领呢?(PPT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8.为了更好地掌握以上本领,我们又要怎样逐步实施的。接下来是董老师对你们的期望,希望你们通过努力达成一个个目标。(课程评价推介)
三、回顾梳理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已经把《课程纲要》分享完了,你们的认真思考、合作共享,真是一个个会学习的孩子。那么,最后谁愿意再同大家分享分享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课程纲要
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评价
入党申请书格式借条的标准格式《山居秋暝》赏析
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故事;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小朋友们听音乐,说说你从这首歌曲中,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阿凡提是个倔脾气,他总是骑着小毛驴,爱管人间不平事,为穷人出气)
板书:阿凡提
2、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印象中的阿凡提吗?板书:聪明的
3、(课件出示阿凡提图)看,阿凡提来了,请你和他打打招呼。
4、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阿凡提。今天,阿凡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
二、赏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朗读(1—3),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老板、穷人
(二)师生合作,学习第一部分(2—3自然段)
1、在这个饭馆前,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你能找到答案吗?
生回答,老师小结:饭馆老板说卖柴的穷人闻了他饭馆里的饭菜香味,欺负穷人,要穷人付钱。穷人看到了阿凡提,让阿凡提给他们评理。
老师板书:欺负、评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饭馆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来的?
饭馆老板:气势汹汹、揪、嚷、抢着嚷了起来(贪婪、狡诈、蛮横无耻)
3、面对饭馆老板的蛮横,穷人有何表现?请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穷人:一边退让,一边分辨着;连忙(无可奈何)
4、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合作,朗读课文,大家愿意吗?
师读旁白,男生读穷人的话,女生读老板的话。
读后评价。
(三)考考你:如果你是阿凡提,遇到这样不讲理的饭馆老板,你会怎么做
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 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4.感受画面。老师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多媒体出示:读了……,我仿佛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 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 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 ——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