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有哪些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初步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认识“竖钩、竖折”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双耳朵”,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4、能工整、正确地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课前准备:
教学插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实物锦缎、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2、认识1个偏旁“双耳朵”,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学习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一)猜谜导入
画时圆,写时方,是什么东西?(日、太阳)你们看,红红的太阳照亮了什么地方?
(二)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学一篇关于太阳的课文——《阳光》。
1、认识“阳”字,认识偏旁“双耳朵”
2、给“阳”字找朋友。简单理解“阳光”。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你喜欢阳光吗?为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
2、听教师范读,你认为小作者对阳光的感受是什么?
3、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拼拼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朗读反馈
1)文中哪个字或哪句句子你觉得读起来有困难?(“阳、更、长”是后鼻音,“长、晨、谁”是翘舌音。)(课文第2自然段的3个长句朗读较困难,注意停顿。)
2)教师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说明段落)
4)师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是否响亮,教师指导的重点词句是否读好了)
5、全班齐读,再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阳光像金子,洒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看,阳光洒到了哪里?(出示阳光照亮大地的图片)。
2、田野、高山、小河分别在哪呢?请小朋友来找一找。(找对了,请该生在边上贴上词语卡片,并带着其他小朋友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
教师点拨:金子是怎样的?(金黄色,闪亮的,很宝贵)
(阳光也是金黄色的,也是闪闪发亮的,也非常宝贵,所以说阳光像金子。)
教师小结:因为阳光和金子颜色很像,都很宝贵,所以作者说“阳光像金子。”那你说,太阳像什么呢?(完成随堂练习第4题)
○“洒”是什么意思?(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4、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1自然段,一起再来感受阳光的宝贵。
5、当太阳洒遍大地的时候,大地上的一切便开始有了生机与活力,到底有什么变化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轻轻地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大地有了什么变化?(田里的禾苗更绿了;山上的小树更高了;小河像长长的锦缎了。)
6、质疑:对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预设问题:○“更”是什么意思?(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
○为什么说:“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利用实物锦缎和水面波光粼粼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锦缎和水面都相当平滑,而且都能反射太阳光,看起来非常亮)
7、小朋友们再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
8、现在,你对阳光又有了怎样的感受?(阳光很宝贵,它能使植物生长。)
9、课文最后说“阳光像金子,但比金子更宝贵。”这是为什么呢?(阳光能使植物生长,能使小朋友们长高,可是金子不能,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四、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这个环节,通过一个假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认识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进一步理解文中的“阳光像金子,但比金子更宝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能工整、正确地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认识“竖钩、竖折”两种笔画,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重点: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难点:
能工整、正确地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认识“竖钩、竖折”两种笔画,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习过程:
一、读文识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8课——(生接)阳光,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2、课文会读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你认识了吗?根据课后生字条,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抽读生字卡片(带拼音,朗读时强调前后鼻音及平翘舌音)
4、同桌指读生字(一个指,一个读,互换角色再读)
5、双轨火车认读生字——单轨火车认读生字
6、小朋友们生字宝宝都会认了,可是你们能牢牢地记住吗?
四人小组讨论: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7、交流反馈:
加一加:阝+日=阳
亻+象+像
日+十=早
扌+立=拉
辶+井=进
日+辰=晨
整体识记:金、野、更、面、长、谁
8、生字宝宝还想考考小朋友,和其他的字组成词语,你还认识吗?
9、出示:
阳光好像金子
田野更好面条
早晨早上长长的
晨读拉面拉开
进来进入进出
谁的谁家
10、自读——指名读,读对了带大家读——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11、生字宝宝还想来考考大家,你能把生字宝宝放上气球吗?(完成随堂练习第2题)
12、让这些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二、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这篇课文会读了一点也不厉害,会背了才了不起呢!比比哪些小朋友最先把课文背出来!
2、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这篇课文第2自然段最难了,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边读边记。
2)教师引背第2自然段(田里的禾苗——(生接);山上的小树——(生接);河面闪着阳光——(生接))
3)请你自己读一读,背一背。
4)指名背诵
5)你能加上动作,一边表演一边背诵吗?
6)一起边表演边背诵
3、读读其他自然段,试着背一背
1)课文其他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请你自己读一读,背一背。
2)指名分段背诵
3)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动作背一背。
4、分小组表演背诵(两个小组背诵,两个小组表演,然后换过来)
三、拓展练习
1、读一读,找朋友
1)出示:
早、星、晨、春、香、阳、晚
2)自读——指名读——一齐读
3)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都带有偏旁“日”)
4)你能给这些字找朋友吗?
2、说出其他带“日”的字吗?(晶、朝、昔、音、晒等)
四、指导书写
1、出示“也”、“长”、“山”、“出”四个生字,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每个字的笔顺和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出”的第三笔是长竖,而不是由两个“山”组成的。
2、学生书空四个生字,巩固笔顺,认识笔画“竖钩、竖折”。
注意:“长”的第一笔是“ノ”;“山”的第一笔是“ㄧ”。
4、跟着老师书写一个字,然后自己看着格式描一描,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完成随堂练习第1题)
5、展评写得好的字。(学生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学习写得好的地方)
五、巩固生字(课件出示)
“快乐大转盘”,指针指到哪个字,学生就读哪个字
板书设计:
阳光
阳光好像金子阝+日=阳
田野更好面条亻+象+像
早晨早上长长的日+十=早
晨读拉面拉开扌+立=拉
进来进入进出辶+井=进
谁的谁家日+辰=晨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孩子的发明创新。
4、培养学生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己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己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3、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⑴(出示字卡)学生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⑵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里。
⑶集体订正。
⑷扩展练习。
坐座圆园声生
()位公()学()
请()()形()病
2、我会读。
⑴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⑶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⑷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出示旧版小说实物,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线索。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2个生字. 理解课文中三句话的意思。
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思品:能联系学习的实际,说说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查阅资料:教参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数2
板书设计:
27 古人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第 1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论语》、孔子、孔子的弟子。
2、过去我们学习过的《论语》,你能背诵几句吗?
3、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4、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2`
1、自由读课文:朗读、读通、读准字音。
2、读音:好:读作hào, “好”还读什么?你能用这些读音分别组词吗?知:zhì
“知”还读什么?你能用这些读音分别组词吗?
3、查字典理解下列词:凡惟
培养学生察字典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训练之中。
纠正读音,有利于学生正确流利读课文。
4、指导朗读课文。(投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指名读。(2)画划线、画着重符号。(3)分别读。(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读课文:5`
(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结合注释理解;
(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练习背诵。
6、学习第一则论语
(1)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 为:就是 知:聪明
(3)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作业:1`1.读熟课文2.抄写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论语》
学生说说你对《论语》这部作品的理解。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一)第二句:(投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指名读。
(1)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好:喜爱。读作hào。
(2)自己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自己理解;
同学交流;
汇报、指导:
意思是:对于作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二)第三句:(投影)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指名读句子。(2)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凡:凡是。
惟:文中的意思是“只”、“只是”。理:道理,事理。
疑:怀疑,有疑问。悟:了解,领会,觉醒。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句子的意思。
意思是:凡是学习某种道理,没有疑问必然没有领会、感悟,只有产生疑问,然后才会有所领会感悟。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感悟,有大的疑问就有大感悟。
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
3、指名读课文。4、读了这三句话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从字的意思到词语的意思再到句子的意思,有条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
(1)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2)学习要有兴趣,这是的老师;
(3)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课堂总结:(1)说一说,你从这两则论语中,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两则论语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5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三、教学声母jqx.。
1、读音:与“洗衣机”的“机”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竖弯加点jjj。看j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qx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q的顺口溜:像个9字qqq。
x的顺口溜:一个大叉x,注意x的笔顺,先右斜,再左斜。
q和dp相比较:q-d,都是左边的半圆,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q-p,q像个9字,p像个反9。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做找朋友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jqxuuml;。
2、在四线格内正确书写jqx。
二、教学jqx与uuml;相拼的书写规则。
1、出示幻灯片。演示过程:出示小熊;出示jqx;小熊摘下墨镜;小熊与jqx拉手。
2、教师边抽拉幻灯片,边讲故事。
有一天,小熊愚遇见到了好朋友jqx,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眼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眼镜,先和j拉手,再和q拉手,最后和x拉拉手。(相机板书j-uuml;-ju、q-uuml;-qu、x-uuml;-xu)
3、指名说说juquxu后面是什么字母。
4、学生自由拼读。
5、指名拼读。
三、教学带调音节词。
1、出示:j-i-ji
(1)指名拼读,指名连起来读。
(2)看图理解词义。
2、出示:x-uuml;-xu
(1)指名说说xu中的第二个字母该读什么音。
(2)引导学生看图练读音节词huacute;xū。
(3)看图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
2、读书上的音节词。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饶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ppt:
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
(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ppt: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ppt: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语文教案有哪些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4、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导学生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出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4、课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5、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6、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5、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6、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